如同一夜出台的废钞政策一样,面对一些大型企业数额庞大的不良贷款问题,印度央行也拿出了“快刀斩乱麻”的狠招。
华尔街日报称,印度储备央行(TheReserveBankofIndia)最近几周给国内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私人银行发了一份名单,上面列有40家公司,要求这些银行要么解决这些企业的欠账,要么年底前就把他们送上破产法庭。
这已经不是印度储备银行第一次发这种坏账名单了。年初,他们就发了一份列有12家印度大型集团的欠账清单。这合起来52家公司的不良贷款总计约6万卢比(约合920亿美元),在GDP中占比为4.2%。
事实上,这只是印度银行坏账问题的其中一角。上个月路透社报道称,截至6月末,印度国内的问题贷款规模已飙升4.5%,至9.5万亿卢比,约合1455.6亿美元。
巨额注资
为了解决不良贷款激增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印度财政部上月底宣布,未来两年内将向国有银行注资2.11万亿卢比(320亿美元)。这是印度银行业获得的史上最大资本注入,总规模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事实上,在此之前,除了多次规模较小的动作外,印度在过去30年中还有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注资行动,合计近8000亿卢比。
问题来了:既然不久前刚刚向银行巨额注资,为何印度储备银行如今又要求银行尽快处理坏账问题呢?
如果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所有包括坏账在内的问题贷款,其股本将被压垮,所以他们利用会计手段来拖时间。在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同时,银行又要满足BaselIII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因此只能停止发放新贷款,这就影响了经济。
如今,印度政府拿出巨额资金注入银行,意在提高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意愿,继而刺激经济增长。
银行可以利用大笔的政府注资来核销呆账坏账,并重新开始放贷,还能使那些坏账被核销的僵尸企业起死回生,重新投资并对经济做出贡献。
但政府注资显然是饮鸩止渴之举,只能延缓呆账坏账的爆发,纳税人为核销掉的巨额坏账买了单。因此,外界认为,印度银行业更为亟需的是改革。
坏账:银行不可承受之重
由于印度银行业结构类似中国,同样以国有银行为主。国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在整个银行业中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但其持有的问题贷款在全国问题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却高达五分之四。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高额不良贷款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构成沉重拖累。银行正加大对即将破产的贷款人的拨备力度。银行为行将破产企业的担保贷款而拿出50%的拨备,为无担保贷款的拨备更高达100%。
根据印度储备银行的数据,有问题的贷款金额在全国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为12.6%,是十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在2015年3月,该比率仅为5.4%。
自2000年印度掀起工业、基建狂潮之后,流向钢铁、基建等领域的银行贷款激增,几乎所有流向公共部门中五分之一的贷款都出现了问题,其中的十分之一就变成了呆账,坏账也随之大幅攀升,部分银行甚至超过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