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对进口钢铝征收高额关税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又宣布计划对至少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对特朗普的关税决定反应比较温和。大家不禁要问,究竟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要进行到何种程度?路透周一(3月26日)刊文指出,这或将取决于特朗普的目标何在:特朗普是仅仅满足于中国削减对美贸易顺差,还是坚持要求全面改变中国的产业政策。
特朗普的目标何在?
特朗普曾多次重申,要求中国将对美贸易顺差削减1000亿美元。然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称,要做一些能让美国企业对中国竞争对手维持技术优势的根本改变,这对美国未来经济至关重要。很显然,莱特希泽的要求料无法于未来45天(关税清单生效之前)达成协议。
美国财政部长努钦上周日在接受周日福克斯新闻节目采访时表示,正如特朗普总统所言,我们不怕打贸易战,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
他还表示,正与中方进行有成效的对话,相信美国能与中国就一些问题达成协议,但关税不会被暂停,除非能与中国达成一份总统愿意签字的可接受协议。
目前,中国对特朗普宣布的关税决定反应比较温和。不过中国可能会等特朗普的最终关税名单出炉后,才会做出更全面的回应。该名单料将在两周内公布,之后会有30天的公众评论期,评论期结束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可能会进行修订。
各路专家对此众说纷纭
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中国研究项目主管ScottKennedy表示,还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底线在哪里,我们知道中国的底线何在;中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体系上的立场不会软化,该政府不会扯中国企业的后腿。
他还称,通过增加购买美国大豆、牛肉、液化天然气、波音飞机及其他设备,实现中美贸易顺差从3750亿美元减少1000亿美元要容易得多;但是,要做出根本性改变(比如没有技术转移就经常无法协商合资要求,以及旨在收购和投资于更多美国科技企业的工业政策),不给中国施加长期且显著的压力是办不到的,当然这也会给美国带来经济痛苦。
中泰证券旗下齐鲁资管的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讨论中美贸易平衡本身是个伪命题,特朗普重点不在压制中国对美出口,而在于逼迫中国扩大进口。双方策略短期在“喊话+协商”,长期将在外资准入、贸易规则、服务业开放、制造业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
美国企业研究院(AEI)的中国贸易专家DerekScissors称,中国是想要么扔给我们几块骨头,要么回到现状;如果想让中国的行为真正改变,那将是个长期且痛苦的过程。
他还表示,要想给中国政府造成沉重痛苦,对600亿美元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关税远远不够;仅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就增长了430亿美元,未来几年随着美国减税推动经济增长、联邦举债增加,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预计还将上升。
美国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部门主管EswarPrasad表示,针锋相对的贸易报复升级,加之特朗普希望摆出对华强硬姿态,将会让双方更难解决彼此的分歧。
他还称,双方立场愈来愈强硬,而说到目标以及特朗普政府想要拼杀出什么样的终场棋局,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这就使谈判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