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经济全球化分工,稳固中国供应链系统生态——专访长江产经智库院长刘志彪 - 国外宏观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国外宏观宏观经济 > 正文

重塑经济全球化分工,稳固中国供应链系统生态——专访长江产经智库院长刘志彪

2020-03-08 21:30:20   来源: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世界与中国的联系被打乱,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分工体系的脆弱性也被充分暴露。

已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受到什么样的冲击?是否要重塑中国世界工厂的定位?

带着诸多话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南京财经大学原校长、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他是教育部首批经济学领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国内较早从事产业经济和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

最需要关注的是制造业

《21世纪》:疫情对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刘志彪: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研发设计服务、品牌网络营销等行业的影响,它的产出是被服务企业的投入成本,不仅直接服务于企业,而且因其占服务业比重高(发达国家一般占据服务业70%以上,中国此比例大约50%),产出内容密集地含有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关系到产业升级的水平和方向。由于这个产业部门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会与人的直观感受不一致。

本次疫情最需要关注的是制造业。这是因为,在产业分工的条件下,由于疫情流行期间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制造业供应链中某些环节的停摆或暂时性断裂,将出现“长鞭效应”现象,从下向上的波动需求会被放大,冲击产业链。

同时,中国制造业占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且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众多。

《21世纪》:当前有声音认为外资需要重新审视对中国的投资,你怎么看?

刘志彪:为了供应链的安全自主可控,不排除疫情过后,各国可能会鼓励企业重建原本因缺乏比较优势而放弃的产业环节和门类。

在我看来,想立刻就用独立的供应链建起来替代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前世界产业链上能代替中国的地方并不多,中国的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长期存在,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强。从一些国际性机构的报告和我的调研看,外资并未因为本次疫情而改变对中国的投资策略。

重塑全球化分工

《21世纪》:你对目前采取的应对措施怎么看?

刘志彪:从稳定经济的政府政策看,主要在宏观、产业和微观三大方面,前者集中在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后两者则强调针对个体的具体性和精准性。

现在看来,在贯彻中央意图上,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的优惠政策,如苏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这些政策集中在保企业生存、保企业现金流,在银行信贷、最低工资发放、阶段性降低社保缴纳标准、房租减免和延期缴纳、相关税费退还和减免等方面。但这些政策的传导最终要落实到实体经济上才会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不过,反过来看,疫情其实也是一个机会,如线上购物、游戏、服务外包、居家办公、远程视频会议等等,都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

《21世纪》:这次疫情暴露了当前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分工体系的脆弱性,对中国来说,你认为对策有哪些?

刘志彪:众所周知,一个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生产、运输仓储、流通、消费、回收,需要有很多的工序。这些工序的生产环节原先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或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集中在国家内部进行,这是国内价值链的循环。经济全球化,就是让这些环节和工序在全球各个国家分布,各个国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专注于产品生产的某个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

为了坚定地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国需要:一是坚持沿“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价值链,以此对冲中国面临的逆全球化趋势。多做那些能证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有利于全球发展的事情,主要是要做那些大家都得好处、都有收益的项目;二是争取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尽早签署,加强亚洲内部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对冲与欧美价值链可能有所松动的措施;三是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与东北经济圈、中西部地区的国内价值链的建设,鼓励形成更多的国内经济循环和联系,适度替代全球价值链弱化的负面效应,发挥国内经济的韧性和超大规模市场的调节作用。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