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全球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49.5,低于8月份的50.7和市场预期值,再次跌破荣枯线。欧元区制造业再度陷入萧条,凸显出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作为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经济在9月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局面。德国综合PMI指数从8月份的50.5升至52.4,远超分析师预期的50.7,连续第四个月位于荣枯线50之上。服务业PMI升至52.5,创8个月以来新高,显示出国内需求和消费活动有所回升。然而制造业PMI却降至48.5,为4个月以来低点。汉堡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赛勒斯·德拉鲁比亚分析称,尽管经济整体增长,但新订单在两个行业均出现下滑,如果国内外需求持续下降,企业很快就会“踩刹车”减产。制造业困境可能威胁未来增长前景。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德国新政府承诺的振兴经济的改革比预期要慢,而且效果也不那么明显。
与德国的冷热不均不同,法国经济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方面同时承受压力。制造业PMI下滑至48.1,服务业活动也出现放缓,综合PMI降至48.4,为今年5月以来最快收缩。荷兰国际集团高级经济学家伯特·科林认为,法国经济的不稳定性与国内政治不确定性密切相关,这种不安感正在逐步传导至商业活动。
整体来看,欧元区9月份综合PMI为51.2,表明服务业仍具韧性。不过,牛津经济研究院欧洲区主任里卡多·马塞利·法比亚尼指出,PMI总体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他表示:“市场情绪依旧低迷,海外订单持续恶化,这意味着此前因关税担忧而提前出货的效应正在消退,未来也难以出现强劲反弹。”与此同时,新订单持续下降、出口几乎停滞,令前景蒙上阴影。法国媒体评论称,欧元区正在形成一种“服务业托底、制造业拖累”的结构性格局,这种不平衡难以支撑长期稳定。
欧洲制造业困境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是贸易摩擦与关税不确定性。欧盟与美国之间的关税争端令出口商承压,欧洲央行在此前预测中警告称,贸易紧张和欧元走强正在削弱外部需求。欧洲媒体报道指出,前期因担心关税而提前出货的“前置效应”在9月已经减退,导致订单骤减。经合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更警告称,美国关税措施的全面冲击尚未完全显现。
其次是能源危机与成本上升。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能源价格长期波动,天然气、电力与碳排放成本居高不下,使制造业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尽管能源价格近期较去年有所回落,但欧洲央行认为能源因素仍将拖慢通胀回落的进程,并继续成为工业生产的沉重负担。
再次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也导致欧元区机械、化工等核心出口产品需求不足。标普全球的调查显示,欧元区新出口订单已连续数月下滑,对于德国和法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而言,这一趋势尤其严重。在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制造业普遍削减资本支出。一些中小企业推迟设备更新或冻结招聘,反映出市场信心不足。有分析人士指出,投资收缩不仅影响制造业自身,还可能在就业市场和供应链环节引发连锁反应。
制造业低迷一方面减轻了商品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加大了经济放缓风险。市场普遍预计,欧洲央行可能在明年年初转向宽松,但部分官员仍担忧服务业通胀黏性过强,政策制定者必须在“防止衰退风险”与“避免过度宽松”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欧元区制造业PMI再度跌破荣枯线,反映出复苏之路依然崎岖。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分化凸显区域差异,贸易摩擦、能源危机以及外需疲软等多重压力交织,使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未来能否通过政策调整与需求回暖走出低谷,将决定欧元区经济能否避免陷入新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