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联储1月会议维持目前利率水平不变,鉴于会前基本上没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会在1月加息,因此结果是符合预期。但大家对本次美联储会议的关注更多的是分析对3月加息概率的影响。根据美联储12月的点阵图,2016年隐含4次加息,普遍预计再次加息的时间点最早会出现在3月的会议上。但最近出现的美国经济自身疲软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标普500跌20%,原油跌破30美元,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经济疲软加上汇市和股市大幅波动),因此市场对美联储在3月份再次启动加息的概率也从去年年底最高水平的50%,下降到本次联储会前的22%,而会后更是下降至18%。
从具体措辞来看美联储,并没有完全彻底关上3月加息的大门,表示将继续密切监控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评估其将对就业市场和通胀造成的影响,以及将对通胀前景的风险平衡造成的影响。目前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我们预计明天公布的美国经济4季度几乎没有增长和上个季度持平,主要是因为国内工业生产和出口受到需求疲软和美元持续升值的影响;而美联储对通胀,就业以及房地产市场相对乐观。2月10号耶伦在国会的半年汇报中对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势的评估更为重要,这可能隐含对3月会议上是否会再次降息重要信号。
根据我们摩根士丹利美国经济研究团队测算,目前美国金融条件的收缩的效果大致相当于美联储加息4次。换而言之,如果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按照目前情况进一步恶化那美联储在年内加息的概率会继续下降。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远比实体经济要快,因此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因此我们依然维持年内美联储3次加息,并最早一次会在6月的会议上做出决定的预测。
为中国汇率政策转向提供时间:我们之前一直说中美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都不同步,汇率政策也不必同步有必要脱钩,而央行的汇率政策也有必要从汇率中抽身,更多的服务于国内经济。而从去年4季度以来,央行迟迟没有降息降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虽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差别,但反映了央行担心降息降准释放的宽松信号会对汇率造成更大的压力,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依然受困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三期叠加”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因此不能一直使用短期工具来替代长期工具,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必要加强。
有人提出一次性贬值和资本管制的建议,但我们认为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美联储现在已经进入加息周期,虽然因为美国自身和全球经济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劲,但这最多只会推迟加息,但不会改变轨迹。我们认为转向参考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当然这种重大的改变需要和市场充分的沟通来管理预期,例如美联储在去年12月做出加息决定之前的预期管理和市场沟通就长达2年多的时间。我们之前说美联储首次加息之后的3-6个月时间是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最好时间窗口期。目前来看,这个窗口延续的时间更多的是指向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中国汇率政策形成机制的调整提供了更多时间。
现在市场茫然甚至恐慌的原因是,人民币汇率和美元脱钩是放弃了美元这个锚,但短时间内又没有给市场提供新的锚,因此市场出现恐慌或者一致性贬值预期。当务之急是为人民币汇率找到新的锚。如果能说服市场相信人民币汇率锚定一揽子货币,那市场预期也会被相应锚定,从而就不会大幅波动。而且转向参考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再进行人民币贬值竞猜活动,因为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程中的参数就从之前的单一美元,加上了欧元,日元,英镑等其他主要货币,也就是说如果美元继续大幅升值,那欧元和日元等不跟随而贬值的话,人民币兑美元也应该适度贬值;反而言之,如果美联储加息迟迟不到,而欧日央行又没有扩大量宽,那人民币汇率就应该在现有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稳。而市场也会从篮子中货币的相对波动来找寻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从而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目前热衷的人民币贬值幅度的竞猜游戏!
以前胡适讲过一句话叫“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而就人民币汇率这个问题,央行有必要通过有效的市场预期管理和沟通把市场的关注点引导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上来,从而“多谈些机制,少谈些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