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亟待设计一系列的金融政策“闸门” - 财经动态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财经动态宏观经济 > 正文

中国亟待设计一系列的金融政策“闸门”

2016-07-08 08:13:05   来源: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深的背景下,任何一个重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会立刻传遍全球市场,这就使得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扰动在加剧。即使不是完全开放的市场,也会因为市场信心变化而受到连带影响。对中国这一个刚半开门的金融市场,选择正确的金融政策思路,使得国内市场尽量保持稳定,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的独立智库,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面对动荡不已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国应该面向资本外流这一重要问题来设计金融政策,尤其是要预防资本大幅外流的情况发生。

我们之所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本外流问题,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跟踪研究和判断。我们认为,虽然中国央行明确表态人民币缺乏大幅贬值的基础,央行在政策上也不会采取大幅度的放松政策,但人民币汇率仍然存在明显且持续的贬值压力。一旦国内外同时出现某些负面因素,完全有可能触发中国再度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在中国经济艰难转型的节骨眼上,人民币大幅贬值和大规模资本外流是中国要重点防范的金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际市场上针对中国金融风险的负面信号不断增多。投行高盛公司近期发表报告称,最近数月官方公布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情况,可能掩饰了中国资本外流的真实压力。高盛称,外管局公布的5月境内代客结售汇逆差为20亿美元,但当月还有等值240亿美元的人民币流到境外,意味着5月潜在资本流出规模可能达260亿美元。高盛由此估计,从去年10月以来的外汇净流出总额应为5000亿美元,这比外管局公布的结售汇逆差暗示的3300亿美元高出51%。高盛认为,尽管没有明显的市场力量可解释近几个月以来人民币的流动状况,但非商业驱动因素是可能性较大的一个解释。

不断加强的对中国债务风险的预警,也是削弱市场对人民币信心的一个因素。近期,押注人民币贬值的避险基金海曼资本管理公司创办人巴斯(KyleBass)表示,由于企业债务违约数量升高,很多企业又陆续取消发债,中国规模高达3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市场已经冻结。巴斯表示,除了公司债市场,中国规模3.5万亿美元的财管市场也危机重重,这些理财产品几乎不受监管机构的监督。巴斯表示,中国近年来的借贷狂潮已创造出史上最大的总体失衡,预期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将损失3万亿美元,促使中国央行出台降准、降息至零利率,继续扩大资产负债表,但这些做法都对人民币造成压力。

在英国脱欧公投之后,全球市场对稳定的大国市场寄予了不少希望,这时候中国市场实际上存在潜在的机会——如果中国市场能保持一种“稳定”、“安全”的形象,将有助于吸引资本流向中国市场。不过,如果中国市场集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不仅会让中国错失机会,还会引发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的浪潮。近期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就显示出这种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围绕资本流出来设计金融政策,比如针对资本外流来预先设计一些金融政策“闸门”,就变得很有必要。

一个政策选项就是推出“托宾税”。今年3月,外管局曾表示,为抑制短期跨境资本流出,中国正在研究“托宾税”。“托宾税”指对现货外汇交易征收统一的交易税以减少纯粹投机性交易。通俗来说,托宾税的作用就是在飞速转动的国际资金流动的链条上掺沙子,降低资本流动速度。7月5日,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谈到,如果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就有可能采取资本管制,实施托宾税。他还提到,监管层在推出托宾税时必须考虑三大基本前提,包括透明的触发点,实施过程中足够的信息披露,以及明确的退出机制。此外,中国实施托宾税必须根据国情“度身定制”。

除了“托宾税”,面对资本流出压力,央行现行的外汇管理工具箱中,还包含着很多种工具类型:一是对现行的已开放的经常项目管理,依然强调要有真实性、合规性;二是对于资本项下开放的项目,外汇局通过留痕管理,要求市场主体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进行登记;三是对于部分开放的QFII、QDII等业务,通过和相关部门联合审批、联合监管。总体来看,要在不影响正常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前提下,对短期的投机性资金,可采取一定的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其交易成本。

总体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仍然没有消除,针对资本流出来设计金融政策,应该成为政策部门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