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刚性处置金融风险 - 财经动态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财经动态宏观经济 > 正文

避免刚性处置金融风险

2016-09-13 08:20:22   来源:   

金融风险暴露存在显著顺周期特征。伴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实体经济经营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信用风险加快暴露,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面临巨大压力。尽管如此,金融风险不宜采取刚性处置,在有效甄别借款企业经营状态后采取相对柔性、弹性的处置措施,不仅可以避免金融风险外溢传染,而且还能帮助企业脱困转型,降低金融市场运行的整体风险。

银行资产质量

面临承压状态

金融风险暴露短期内尚未显示拐点信号。

伴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风险释放有所加快。从正规金融领域不良贷款资产超出贷款增速增加,到非正规领域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以及资产管理领域的信托业兑付风险事件、私募风险暴露和P2P跑路等等,已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有从点到面扩散的态势。虽然2016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与上季末持平,结束了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态势,但关注贷款余额从2014年末的2.1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银行资产质量依然面临承压状态,而信用风险暴露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传导。

由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形成的庞大影子银行领域,底层资产的信用风险被眼花缭乱的交易结构所掩盖。由于影子银行的刚性兑付潜规则还未真正打破,部分金融机构为维护声誉和避免群体性事件,采取了通过银行表内资金承担或表内表外交易来化解,维持表外业务“资产池”、“资金池”运作机制,但实际上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远未充分暴露。

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仍在酝酿,过剩产能领域大型企业债务风险警报尚未实质解除。非正规金融领域与正规金融领域的交易规模和复杂程度均有所上升,相关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在金融创新的大旗下,杠杆工具广泛应用于金融产品设计,加剧了金融市场波动性。虽然过剩产能领域的金融风险在暴露,而房地产业金融风险反而加快聚集,房地产开发企业加杠杆高价竞争土地,热点城市家庭在房价高位快速加杠杆,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暴露短期内还没有见到运行拐点的信号。

金融风险需着力

避免刚性处置

上世纪末,我国国有金融机构主要承担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并因此形成了巨额不良资产。为化解国有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资产,国家相继采取了两次大规模的财务剥离,并发行了特别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应该看到,之所以选择财务剥离,是因为国有银行的全民所有制属性,使得国家财政为国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埋单在法理上不存在现实障碍。而且还因为当时国有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考虑到金融风险运行存在巨大外部性,由国家财政通过系列财务安排进行化解,保证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应该看到,金融风险处置没有固定标准的方式。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金融风险处置需要不同的方式。比如在经济景气期间,由于金融市场运行整体风险较小,风险外溢的可能性也较小,可以采取果断及时的风险处置方式,不会产生较大的风险损失。但在经济下行阶段,由于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若贸然采取提前抽贷行为,可能让企业一下子陷入经营绝境,同时通过担保链条加快向外传导,触发担保圈风险。历史上我国信托业经历五次整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面临两次大规模剥离,以及处置证券行业风险。从风险处置看,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特别是作为抵押品的土地受益于经济增长出现了价值快速上升状况,虽然金融风险处置期间面临各种各样困难,但巨大经济增长红利弥补了风险处置损失,国民福利损失并不大。过去为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而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中枢下移,传统主要金融风险处置方式可能不适合当前金融风险运行状况。由于作为抵押物的土地价值已经快速上升,未来继续上升空间缩小,财政资金对接不良资产意味着绝对损失。而行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机器设备老化,处置回收价值极低。从金融机构拥有的风险处置手段分析,涉及借款企业资产处置的方式,都难以获得较好的资产回收价值,且处置过程面临各种困难。目前存在的单家金融机构的提前收贷行为,将不可避免涉及其他金融机构。如果允许金融机构随意抽贷,那么势必形成金融风险处置上的恶性竞争,导致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增加实体企业的经营困难。因此,在当前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下,应着力避免金融机构刚性处置风险。

近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做好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债权管理,维护经济金融秩序,规范和做好债权人委员会相关工作,指导企业金融债务重组,帮扶困难企业走出困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监管当局还要求各债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一致行动,切实做到稳定预期、稳定信贷、稳定支持,不得随意停贷、抽贷;可通过必要的、风险可控的收回再贷、展期续贷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解困。综合来看,这一监管层面的政策指导,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刚性处置金融风险的情况。但考虑到债权维护上的各种复杂利益纠葛,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来落实。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