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
迟来的美联储加息还是来了,这符合市场的预期,但是非美元经济体还是会遭受一定的冲击,中国也不例外。无论是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还是人民币汇率走势,都会受到影响。
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似乎既存在收紧的需要,也存在宽松的需要,关键在于决策当局如何取舍,选择什么作为政策的优先目标,有取必有舍。
导读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作为大国,中国需在“三角”中做一个平衡,在不同的时点有不同的侧重,因此政策的组合会有不同的突出。比如在某个时段要追求汇率的稳定,需要丧失一定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要求货币政策宽松的理由是中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同时恰逢年末市场流动性趋紧;而抑制房地产泡沫、稳定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则是制约货币政策宽松的原因。
美联储加息更加剧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两难处境。北京时间12月15日凌晨3时,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利率从0-0.25%调整至0.5%-0.75%的区间。这一调整符合市场预期,不过预计2017年加息次数由2次变为3次,则超出市场预期。
“美元加息会引发资本向美国流动,从而使人民币汇率承压。”(16.120, -0.12, -0.74%)首席债券分析师明明认为,对于国内货币政策而言。当前政策受到来自经济基本面、资本外流压力、人民币汇率、金融市场风险等多方面的约束。近期中国央行谨慎态度明显,而15日美联储对未来加息路径更加乐观的态度又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明年美国加息三次,国内货币政策很可能会被动紧缩。
自2016年2月29日降准后,央行已经10个月未使用准备金率及利率工具。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央行)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工具提供流动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
2016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经常态化,MLF的操作频率增加。央行的数据显示,11月末MLF余额2.73万亿,相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三倍。今年三季度以来,央行相继重启14天期、28天期逆回购,并加大6个月及1年期MLF中长期资金投放。
市场将之称为“锁短放长”,目的是在抑制资金短期炒作的同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中长期融资支持。邵宇认为,这一操作使货币环境已经中性偏紧,明年还会继续类似操作,以应对房地产泡沫及债市杠杆过高的难题。
“预期(明年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相结合,辅以PSL。利率和准备金这两个工具会慎用。”朱启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