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中性”含义应该如何进行解读 - 财经动态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财经动态宏观经济 > 正文

货币政策的“中性”含义应该如何进行解读

2016-12-28 13:27:31   来源: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包含两方面的含意:一是货币政策要有底线意识,要“去杠杆、去泡沫、防风险”;二是货币供给要与经济增长的内生需求相一致,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保持流动性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水平面上。

货币政策真正中性的意味越来越浓。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基础货币供应方式已经生变,外汇占款不再是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央行主动投放货币则成为流动性供给的主渠道。

在美联储加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外汇占款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这里的“中性”该如何理解?从目前的各种解读看,大体有三种观点比较流行。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为了显示货币政策“防控金融风险”和“防控资产泡沫”,突出“去杠杆、去泡沫、防风险”的内涵;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中性”是为了对应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提示市场未来的货币政策不会再偏向宽松;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加上“中性”二字不仅表示货币政策不再偏宽松,更有可能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三种观点各执一词。

仔细推敲,似乎三种观点都未必能准确、全面地解释“稳健中性”的含意。“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已经包含了“去杠杆、去泡沫、防风险”,无需再用“中性”二字加以强调,否则,同义反复,没有意义。所以,第一种观点有点牵强。

再看第二种观点。2015年到2016年初,货币政策的确略偏向宽松,经历了几次降准降息,但这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务实之举。现在美联储加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货币政策不再偏向宽松,真正回归了“稳健”,用“稳健”表述即可,无需再加上“中性”。所以,用“中性”解释不再偏向宽松,也未必合适。

那么同样,第三种观点用“中性”解释货币收紧,也不合适。既然要收紧,用“偏紧的货币政策”表述即可,为什么用“稳健中性”的表述呢?

理解“中性”的含意还要从“货币中性”说起。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只能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实际产出,即货币对真实的经济增长是“中性”的。经济实践表明,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而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货币供给增加或减少能影响经济增长或衰退,即短期内,货币“非中性”。

观察一下中国经济。今年连续三个季度增长率为6.7%,CPI增加到2%以上,PPI由负转正,PMI跃升到荣枯线以上……一系列经济企稳回升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6年初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短期内,货币“非中性”成立。

那么,利用货币宽松带动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吗?今年年初开始出现的“流动性陷阱”证明,货币政策带动经济增长能量有限。长期宽松,除了推高物价,别无其他。因而,货币必须回归“中性”。即短期内不再依赖货币宽松刺激经济增长,当然也不会让货币供给减少制造衰退。

“中性”不意味着宽松,也不意味着货币必然收紧,货币要为经济增长提供流动性。如果由于资本外流、商品增加等因素导致流动性减少,货币供给还是会同比例增加,即货币供给要满足经济增长的内生需要。

因而,“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包含两方面的含意:一是货币政策要有底线意识,要“去杠杆、去泡沫、防风险”;二是货币供给要与经济增长的内生需求相一致,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保持流动性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水平面上。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