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PO发行加速引起市场热议,新华社也连发两篇文章声援IPO。15日晚,新华社发文称,有机构统计显示,尽管2015、2016年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227只,但实际上单只新股募集资金平稳,保持在6至7亿元。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集资金平均为5.5亿元,规模更是稳中略降。此外,2014至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分别为7490、15215、18355亿元,其中IPO募集资金分别为669、1576、1476亿元。三年的IPO融资占比均在10%左右。从整体募集量和单只平均募集额上看,IPO整体融资量并不大,对资金‘抽水’影响相对有限。”
新华社文章认为,长期来看,股票价格走势最终还是要看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潜力、分红水平等决定因素。
17日晚上,新华社再度发文称,投资者认为IPO会影响股指涨跌的思维习惯由来已久。特别是新版打新规则出台前,部分投资者需要卖出持有股票以留出资金打新,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股市的“抽血”,当时,IPO影响股指的观点较为盛行。但根据目前的打新规则,中签后才兑付,额外“抽血”现象已经不存在。
文章称,资本市场内幕交易、利益输送、财务造假等恶性事件的出现,与上市公司进入和退出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密切相关。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说:“通过完善制度、加大打击力度,打消大股东上市‘圈钱’的念头,让新股上市给市场带来真正的红利。”
此外,据新华社记者了解,目前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