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一边是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一边却是财政支出特别是民生支出刚性增加。财政收支矛盾越发突出,应如何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周振海将提出建议:既要盘活当前已有的财政存量资金,也要推进制度改革,防止形成新的资金沉淀。
清理各类结转结余资金,加强预算周转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偿债准备金管理等,2013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多管齐下,盘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金融界代表委员的思考。
“目前部分盘活措施的局限性仍较强。”周振海对记者表示,出现大规模财政存量资金的原因,涉及到财税体制不完善、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匹配、预算管理不科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需要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统筹推进。现有的盘活措施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在解决存量资金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升。
与此同时,部分盘活措施执行存在偏差。部分部门机构为避免自有结转资金被收回统筹,未将超期存量资金全额收回。而部分地区清理回收的结转结余资金统筹后也未得到有效使用。
基于此,周振海建议,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改进现有盘活措施,真正实现盘活措施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如果能够推进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将所有政府资金纳入国库核算与管理,可实现国库会计一本账,避免利用财政专户形成财政资金存量。”他认为。
提升盘活措施的制度刚性也被提及。周振海建议,应当充分发挥人大、审计、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情况的监督作用,凝聚内外部监督合力,杜绝各种逃避盘活的情况,确保现有盘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综合采取督查、通报、约谈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加大督导考核问责力度。
建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长效机制,无疑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治本之策。“应当考虑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预算公开、全口径预算、中期财政规划、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等预算管理制度。”周振海表示,为有效提升财政存量资金盘活的信息透明度,应采取适当方式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情况向同级人大、审计及人民银行国库公开,以推动形成良好的监督体制。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财政存量资金统计制度,加强财政存量资金专项审查,既要从资金性质、账户形式、所属项目、形成时间等方面,摸清现有财政存量资金“底数”;又要定期跟踪存量资金盘活使用情况,推动现有财政存量资金合理统筹,有效抑制新增财政存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