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债务问题凸显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的债务问题更是受到国内外各界的热议。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债务水平及风险究竟如何?在不少专家看来,中国债务问题需要放在中国经济结构和制度性成因的大视角中去考察,客观看待、具体分析中国债务水平、结构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才能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实现稳妥有序降杠杆,稳定并有序化解债务风险。
我国企业杠杆率由升转降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改委获得的信息显示,自从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实施以来,在降杠杆各项途径综合作用下,我国企业杠杆率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债务风险趋于下降。
一是我国总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正趋于稳定。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我国总体杠杆率为257.8%,同比增幅较上季度末下降4.7个百分点,连续4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环比增幅较上季度末下降0.8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
二是我国企业杠杆率已开始下降。根据BIS最新数据,2017年一季度末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65.3%,连续3个季度环比下降或持平,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下降趋势进一步确立。
三是我国信贷/GDP缺口保持下降。根据BIS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我国信贷/GDP缺口22.1%,较2016年末降低2.4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季度下降,显示我国潜在债务风险正趋于减轻。
四是我国微观杠杆率也呈下降趋势。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5.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在逐步缓解。
五是实体经济效益快速改善。工业企业走出结构性通缩阴影,市场需求回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到6%以上,利润增速高达20%,企业发展信心和动力增强。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国际上通常用债务与GDP之比考量一国的宏观杠杆率,尽管各方面对债务界定以及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但近年来中国的整体债务率水平大致在200%-300%的范围。这一水平与美国相近,明显低于日本、希腊等受债务较重的国家。整体而言,中国的债务水平在全球处于中下水平,无需“谈债色变”。
“整体而言,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债务以内债为主、储蓄率较高、银行体系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以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举措降低企业杠杆率等因素,这些使得中国发生债务危机是个小概率事件。中国债务风险持续增大的可能性很小。”宗良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梁志兵认为,未来,在我国降杠杆工作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更加发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稳步发挥成效、“一带一路”等国家大战略持续发挥影响及外需不断好转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效益将明显改善,我国债务偿还能力和抵御负面冲击的能力都进一步增强,宏观杠杆率上升趋势在扭转的同时,杠杆结构将更加均衡,宏观债务风险也将进一步稳中趋降。
多项措施防范化解潜在债务风险
“有效降低债务杠杆率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的共识,但进展却非常有限,甚至总杠杆率不降反升,这成为全球去杠杆的基本事实。我们认为,与中国债务规模和增速相比,中国债务的结构性问题更需要值得重视,需要与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制度设计结合起来,综合推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说。
张茉楠认为,针对当前债务风险的焦点,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必须强化央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职能,增强财政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一体化改革。而化解非金融部门(实体部门)的债务风险,需要重新审视“去杠杆”的路径选择,从供给端着眼发力。加强实体与金融改革协同性。
“当前中国债务总量尚可,居民和政府债务水平不高,但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偏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国企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等相关领域改革的积极协调推进,将会为债务的可持续变动保驾护航。第一,金融体系结构更趋平衡,有助于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第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三,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有助于更好地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宗良说。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得的信息显示,未来我国将突出重点,从四个方面全力推动降杠杆及防范化解潜在债务风险。
一是把国有企业降杠杆率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完善国有企业现代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建立严格的分行业负债率警戒线管控制度,以体制机制逐步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
二是把“僵尸企业”出清作为降杠杆的重要途径,坚决去除无效杠杆。积极探索“僵尸企业”债务有效处置方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破除“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各类障碍,推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实现“僵尸企业”“安乐死”,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推动市场化债转股进一步发挥综合性作用。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领域支持政策,引导相关实施机构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筛选有发展前景的高负债企业实施债转股,使债转股成为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一件利器,并以债转股为契机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促进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四是进一步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主渠道作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资源整合,发展规模经济,实施减员增效,提高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