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大跌 机构:短期需谨慎 警惕利率上行影响A股 - 财经动态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财经动态宏观经济 > 正文

债市大跌 机构:短期需谨慎 警惕利率上行影响A股

2017-11-01 14:14:40   来源:   

10月30日,债市大跌。10年国债收益率升至3.92%,创下2014年10月以来的3年新高;10年国债期货跌幅超过1%,创下去年四季度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引起了市场普遍关注。

不少投资者在心有余悸之余,也陷入了茫然:为什么债市会猝然下跌?

对此,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其实此次债市下跌是10月以来债市颓势的延续,从中长期来看,债市已超跌,具备安全边际。不过,考虑到债券熊市具有惯性,短期内还是建议投资者对债市谨慎观望。此外,如果利率继续上行,还需注意A股受到的影响。

“黑十月”颓势延续

实际上,债市自10月以来一直在持续下跌。据统计,截至10月30日,10年期国债利率比9月末上升31bp,10年期国开债利率达到4.52%,比9月末上升33bp。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此次债市大幅下跌有三大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市场对基本面的担忧。据了解,近期市场担心下半年经济超预期,也有观点认为2018年通胀有望大幅上行至2.5%-3%,亦超出市场预期。姜超表示,另一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对金融监管的担忧。上周,市场有传言表示,银行同业负债的监管将进一步趋严。此外,海外债市调整对国内债市也有冲击性影响。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持不同意见。万家基金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几大可能的原因中,对监管趋严的预期可能是下跌主因。“尽管目前没有见到实质性监管政策出台,”上述负责人分析称,“今年4月,市场担忧金融监管趋严时,白马股上涨,其他板块下跌。另外出乎意料的是,在大盘创新高之际,券商板块大跌,这与4月的情况非常类似,暗示和金融监管趋严有一定关系。”

中金公司固收分析师陈健恒则认为,此次下跌中也有情绪驱动因素,并非完全由基本面驱动。“导致收益率快速上升的是止损压力和去年四季度债券大幅上升带来的心理阴影。”陈健恒表示,“连续的、突如其来的调整使得交易型机构很难抗住这一轮的调整,尤其是收益率一下子上升10bp以上,恐慌的心态会导致投资者抛售债券止损,从而触发更多的止损。”

“黎明前的黑暗”?

已经跌得这么惨,债市见底了吗?现在是否是配置债券的好时机?

“很难说短期内债市是否已经跌透。”中金公司固收分析师陈健恒表示,“不过,利率债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已远高于历史均值,无论跟贷款还是非标资产以及信用债相比,性价比都已经比较高,甚至与基本面相比,都已经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即使收益率没到顶部,也距离顶部不远了。当市场都悲观的时候,也许可以冷静下来,等待机会。”

万家基金相关负责人更为谨慎,他表示,目前市场情绪脆弱,监管政策尚未出台,而且对利好略微钝化,对利空相对敏感。“短期而言,债券熊市仍然具有惯性,当前我们正处于黎明前比较黑暗的时刻。”在这样的环境中,阻力最小的方向仍然是利率上行。因此,建议投资者等待风险释放较多后再入场,不与趋势为敌。

不过,上述负责人也表示,“债市经过近一年多调整,已具有较强吸引力,中期来看是值得超配的资产。”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则坚定地认为,“债市已经跌过头了。”他认为,3.6%以上的10年期国债利率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警惕A股流动性压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10年期国债利率也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利率,其大幅上行也意味着资本市场流动性承压。

“如果债市继续下跌,对A股可能带来短期负面冲击。”万家基金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当前股市环境同2016年12月和2017年4月类似,但经济预期更为温和。

“去年以来,债市出现过4轮明显下跌,分别是去年12月、今年2月、4月和当前。去年12月和今年4月均对股市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今年2月那次冲击较小,这与当时的经济背景、股市点位都有关系。”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场有学习效应,本次债市大跌即使给市场带来了冲击,跌幅也将明显小于4月。结构上,可能呈现和4月类似的局面,金融股和白马股偏强,而其他板块偏弱。”

“10年期国债利率从年初的3%升至10月末的3.9%,意味着对应的股市估值也应该有所压缩。”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也表示,2014年至2015年的股市走牛的主要逻辑就是国债利率大幅下降。“当时经济增速低迷而股市大涨,10年期国债利率从4.6%降至3%以下,对应的股市估值可以提升50%。”

考虑到股市估值可能的压缩,姜超提醒投资者,“未来需要警惕风险资产价格的调整风险。”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