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4月8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央汇金的操作机制具有类“平准基金”的功能特征,其通过增持ETF的交易机制方式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而且,央行明确表示必要性可提供流动性支持,释放出稳市场的强烈信号。
“在外部压力与内部转型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需兼顾短期稳定与长期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股市内在稳定性。长期看,关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竞争力与投资价值,让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进一步深化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三管齐下,我国稳定资本市场有信心、有底气。”吴晓求说。
吴晓求说,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正经历巨大波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熔断风险与危机,我国资本市场也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较大幅度震荡。在此背景下,维护市场信心与稳定预期至关重要。“目前,一是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增持ETF,稳定市场,二是推动央国企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与增持。这两项举措在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尽管外面风浪很大,但中国有能力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吴晓求说。
吴晓求特别提到,自2024年9月起,我国已着手构建资本市场稳市储备机制,如央行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该机制可通过多重渠道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既可直接向中央汇金提供资金支持,也可向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互换便利工具,同时为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的回购增持操作提供流动性保障。这种战略性流动性储备体系可通过多元化渠道进入市场,实现稳定市场功能。
谈及如何进一步优化政策协同框架以更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吴晓求表示,在制度设计方面,有关部门正不断打通长期资金进入市场的痛点和堵点。除中央汇金增持ETF与央国企的增持回购外,重点是进一步推进社保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及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通道建设。打通中长期入市的痛点和堵点,既能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结构化资产配置选择,又为市场持续注入流动性,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吴晓求认为,在外部压力与内部转型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需兼顾短期稳定与长期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股市内在稳定性。“从短期来看,要做好流动性储备,让市场处在相对稳定和可预期的状态;从长期来看,要提高进一步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改善资本市场结构,从发行、上市、减持、退市、信息披露等方面不断完善监管制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吴晓求说。
吴晓求进一步表示,长期看,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关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竞争力与投资价值。这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投资者产生投资预期的关键前提。我国正持续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和投资价值。提高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让科创型企业、高科技企业逐步成长为市场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市场要有足够的流动性,这需要通过中央汇金操作、央行结构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及进一步打通各路资金通向资本市场的通道等机制共同维护。
此外,要进一步深化推进资本市场改革,调整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促进市场公开、透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