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下称《纲要》)。而就在一年前的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
《纲要》确定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纲要》说,“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也是“世界大势所趋”和“发展形势所迫”。
《纲要》介绍,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对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下称“科技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东此前表示:“中国企业已经迎来创新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一项调查显示,在很多跨国企业心目中,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迅速提升。
科技发展研究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2012年,651家创新型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总额4162.4亿元,相当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支出总额的69.5%,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总额的57.8%,相当于全国企业研发支出总额的54.6%。
在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前100强企业中,创新型企业占51家;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有49家中国创新型企业上榜。
在5月19日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科博会)现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中国原创重大发明、被列为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的“巴铁”(快速巴士+地铁)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
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有洲告诉记者,巴铁科技联合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金创集团、苏州奥杰等国内优秀的科研机构和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多年的技术攻关,构建了一套车辆制造、运行、电力供给、制动、安全相配套的成熟体系。专家测算,未来几十年内全球约有40万~50万辆巴铁的潜在需求,加上道路改造及车站等配套投入,总产值将会超过60万亿~70万亿元。
《纲要》同时表示,目前,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然占据明显领先优势,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亟待加强。
与此同时,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须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
“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人才驱动。”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曾说,有些科研人员把自己比作“戴着脚镣在跳舞”,这个“脚镣”主要是对科研人才的评价体系,如强调论文数量、课题经费、专利多寡等显性指标,用同一把尺子评价各类人才,“应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调动创新活力。”
《纲要》也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纲要》提出,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纲要》还确定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驱动战略任务,以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包括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等。
在资金保障方面,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未来我国将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