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应该再开辟准商品房市场 - 房地产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房地产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应该再开辟准商品房市场

2016-03-04 09:27:33   来源:   

楼市去库存成为了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一个话题。去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重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库存就是化解房地产库存。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之所以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相背离,根本原因并非城市住房建筑已经过剩,而是房地产行业已经脱离了城市化进程的真实需求,它不是去迎合广大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人群,而是演化成富人投机和投资食利的工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末,中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37万平方米。即便如此,库存仍在增加,2015年前11月还新开工房屋140569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新房仍将源源不断涌向市场。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估计,截至2015年底,商品住房总库存预计达到39.96亿平方米。其中现房库存约4.26亿平方米,去化周期23个月;期房库存约35.7亿平方米,需要4.5年来消化。

另一方面,2014年城镇住房存量3.3亿套,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4.77%(7.45亿)计算,城镇居民户均1.1套。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社会蓝皮书》显示:95.4%的受访家庭有住房,19.7%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2013年城镇住房空置率22.4%,大概4898万套,按三口人一套,1.6亿人可以住在这些房子里。北京市2012年3月流动人口是725万,空置房屋381.2万套,按一户住三个人,一个房子不建就可以住1140万。

城市的房价之所以出现10年9调越调越高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只注重抑制需求,而没有着眼于扩大供给。

别指望农民工当“接盘侠”

中国住房市场从总体上说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如何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降低空置率?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2014年底农民工的总量2.74亿。2015年10月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积约4.4亿平方米,约440万套;商品房待售面积6.8亿平方米,折合约680万套。理论上10%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就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商品住宅市场的库存压力。

当前全国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约为6500元/平方米,如果按照90平方米估算,加上税费、装修等费用,保守计算一套房子总费用为50万元。

据国务院的数据,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2864元。如果平均一个农民工家庭有两个人工作,其年家庭收入约为5万元,房价收入比达到10倍。30%的首付,也要拿出3年的全部家庭收入,如果考虑税费和装修等费用,负担会更大。显然,要让农民工在城市买房或租房,政府必须给予巨额补贴。有关数据显示,2.7亿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工作地买房的只有0.9%,在靠近原住地的县城等买房的只有15%左右。

总体上说,根本别指望农民工当“接盘侠”。

蔡继明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正是城市住房价格过高,以至于绝大多数农民工临时居住在地下室、工棚、未竣工的建筑物以及小产权房和城中村内,住房问题会迫使他们迟早返回自己的家乡。

蔡继明认为,城市的房价之所以出现10年9调越调越高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只注重抑制需求,而没有着眼于扩大供给。供给之所以难以扩大,又是因为政府垄断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农村大量粗放利用的建设用地不能进入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大面积存在的小产权房作为非法建筑禁止交易。政府供给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大部分属于工业用地,商住用地所占比例很低,由此造成住宅用地价格不断攀升,从而导致城市住房价格居高不下。

市场乱象的根源

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仅达到56.1%,还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更何况56.1%的常住城镇人口中,18%是没有城镇户籍的农民工。今后每年还有上千万农民工进入城市,即使到2020年解决了1亿农民工的城市户口,还有2亿多农民工处在半城市化状态。

面对人口城市化对住房的海量需求,房地产行业本应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却出现了开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双双下降的情况。

蔡继明分析称,蔡继明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之所以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相背离,根本原因并非城市住房建筑已经过剩,而是房地产行业已经脱离了城市化进程的真实需求,它不是去迎合广大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人群,而是演化成富人投机和投资食利的工具。一个为富人投机和投资食利而搭建的房地产市场,游戏规则就是不断驱使房价上涨。开发商正是迎合了这一心理,利用房地产开发的垄断性特许经营权,营造出价格不断上涨的供应端,使投机投资食利者有了最好的标的物,使他们趋之若鹜,同时也绑架了刚需群体。

蔡继明认为,按照这种游戏规则运行的市场,肯定会遇到接盘者退而却步的“天花板”,断崖式的崩盘终有一天会发生。为了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政府只采取行政措施抑制房价的非理性增长,没有触及房地产市场形成机制的核心问题——以往的游戏规则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在政府的打压下,房地产市场的崩盘被暂时延缓了,但是造成了房地产市场在高位房价下的低迷和萎缩:一边是2.7亿农民工买不起房而不能进城落户,另一边是大量的存量房和价格高不可攀。

开辟准商品房市场

蔡继明认为,只有改变现行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重新塑造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实现房地产市场从结构到功能的根本转变,才能使房地产行业摆脱长期低迷的困境,迎来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1.开辟准商品房市场

针对上述房地产市场乱象,蔡继明建议,要让房地产市场与几亿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接轨,就不能再任由作为投机和投资者乐园的房地产市场成独霸天下,因为这样的市场一旦具有唯一性,不仅会绑架刚需购房者,还会把几亿中低收入者数以万亿的购买力完全排除在外了。因此,应该在现有的投机投资过度的房地产市场之外再开辟出一个准商品房市场。

所谓准商品房市场,就是只许买而在一定期限内不许卖的自住性或改善性商品房市场。对于准商品房市场,政府仍然可以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售卖住宅用地,但是在所成交的土地价格中,由政府出资30-50%(或以减免方式),从而对所建住宅拥有部分产权。准商品房只能供购买者居住,不能进行二次交易,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退房,就只能由政府按照折旧率进行回购,再由政府委托的管理公司进行定向销售。若住宅所有者需要进行产权交易,则必须溢价购买政府拥有的产权,并支付高额交易税金。

2.取消房地产开发的专属权力

蔡继明还表示,房地产开发资质本身就不具有合理性,政府只需监管房地产的行政规划和建筑商的资质,确保政府规划的执行和建筑质量的达标,没有必要设立开发商的资质。无论是机构、团体还是个人,都有权按照政府规划进行房地产开发,并交由具有资质的建筑公司进行建设,尤其是非商品性住宅,应该允许群众集资进行开发,放一批“鲇鱼”进入房地产市场,会有力地促进房价下降、品质的提高和销量的增加。

3.适当提高准商品房住宅区容积率

自住性准商品房住宅小区,容积率应该达到3-4,比投资类商品房小区的容积率高30-50%,这不仅可节约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降低住宅成本,迎合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公共设施如道路、学校、医院的使用率,促进商用设施能获得更高的人气。在政府拥有准商品房部分产权、同时适当提高容积率的情况下,可以使房价下降30-40%,甚至更多,就会迎来巨大的购买浪潮。那些容积率低于1.5的高档小区,极为奢侈地浪费土地资源,不应该再成为政府规划所追求的方向了。

4.城市住宅供地应以准商品房用地为主

目前中国钢铁、水泥及其它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低迷到白菜价的水平,尤其是中低端住宅的建筑成本已经降到10年来的最低点,这是开足马力大搞基本建设从而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住宅的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蔡继明认为,准商品房市场可以启动和释放数亿人的住宅需求,因此,这个市场应该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流,每年新增加的住宅用地,应拿出70%以上供应这个市场。与此同时,传统的房地产市场可以与这个新兴市场并行不悖,没有必要再去打压投资类房地产市场。这样的结果就可以实现两个房地产市场的双赢。

蔡继明表示,只要从供给侧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性改革,从而使单一的投机投资型房地产市场,分解为投资(投机)型市场与自住和改善性市场,就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中国房地产开工面积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极有可能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长率。

按照年增15%的开工面积计算,2014年商品房开工面积应达到228630万平方米,实际只达到179952万平方米,比应该达到的数量少了48678万平方米。如果实现了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钢材75公斤、水泥400公斤计算,仅对钢铁、水泥行业的需求就会增加3650万吨钢材、2亿吨水泥,相当于法国、英国、荷兰三国全年钢产量的总和。

除了建筑材料外,房地产经济还会对家电、装修、家具、物业和用工产生6倍左右的乘数效应,从而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振兴真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