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当前市场环境,上市房企在今年前两月的业绩出现全线“飘红”。
据中原地产统计,截至3月10日,共有25家上市房企公布了2月业绩。销售金额全部出现上涨,平均涨幅高达109%。大部分房企在前两月的平均销售价格也出现上涨。
去年下半年以来,以刺激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直到今年2月,政策利好仍在不断释放。这被认为是促使市场交易升温、房企业绩向好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以一二线城市为布局重点的企业,业绩增幅明显高于布局三四线城市的房企,体现区域分化特征。
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和“去库存”基调下,今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迎来“大年”,房企上半年的业绩会继续冲高。但对于布局不甚合理的企业来说,业绩仍有下滑的可能。
2月均价上涨一成
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型房企的业绩处于稳步提升状态中。
公告显示,今年1月至2月,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面积30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63%;销售金额416.2亿元,同比增长31.71%。
同期,保利地产(9.35-1.16%,买入)实现签约面积177.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8.52%;实现签约金额228.91亿元,同比增长90.46%。
2016年1-2月,中海的累计销售金额约为241.69亿港元,同比增长11.94%;销售面积约160.78万平方米,增长8.73%。
同期,恒大地产合约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364.7亿元,销售面积422.2万平方米,同期分别增长116.6%和89.9%。按照全年2000亿元目标计算,恒大地产前两月已完成全年业绩的18.2%。
相比之下,基数相对略小的部分中型房企业绩增幅较大。其中,中国金茂前两月销售36.92亿元,同比大增531%;旭辉前两月销售50.1亿元,同比增长147%。
融创、远洋、富力、绿城、雅居乐、招商蛇口(14.45-1.50%,买入)等企业的业绩也有不同程度提升。
就2月单月来看,即便有春节因素影响,业绩同样出色。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25家房企的2月销售金额全部上涨,平均涨幅达到109%;23家房企的销售面积上涨,2家下滑,销售面积的平均涨幅达到88%。
销售价格方面,25家房企2月平均约达10000元/平方米,同比提高12.2%。其中,18家企业的销售均价有所提高,7家下降。有分析认为,价格下降的原因中,除产品结构、区域分布等的变化外,不排除部分企业存在降价促销的成分。
“牛市”拉大业绩差距
房企业绩普涨,与当下的政策环境有直接关系。2015年,央行共5次降息,使当前的利率水平处于低位。同年,监管层又先后下调二套房和首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进入2016年,除进一步下调非限购城市的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外,监管层还全面降低二手房交易契税税率。
这些政策大大刺激了市场交易。中原地产统计显示,2016年1-2月,全国主要的54城市,合计住宅签约达到41.4万套,同比上涨了11%。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创出单月信贷投放历史新高,较“四万亿”刺激政策期的2009年1月,还超出8900亿的规模。其中有近1/5为住房按揭贷款,其余还有相当部分以开发贷的形式流入房地产领域。
从区域分布来看,尽管政策打压力度强于其他区域,但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涨幅仍然较为明显,其余则因供应过剩而上涨乏力。体现到房企业绩上,以一二线城市为布局重点的企业,业绩增幅明显高于布局三四线城市的房企。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部分标杆房企在2014年启动向一二线城市集中的战略转型,并享受到2015年以来市场回暖带来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企业在2016年的业绩仍有继续冲高的动力。
相比之下,以三四线城市为布局重心的企业,今年将继续陷入“去库存”泥淖中。即使市场回暖,业绩也难有大幅增长。
因此,2015年以来的市场大涨,有可能成为房企业绩的“分水岭”。据悉,因预感到投资过热,房企从2011年开始陆续从三四线城市向一线城市与核心二线城市回归,但又因布局规模和转型速度的不同而导致业绩出现分化,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业界普遍认为,这种分化将在此轮“牛市”中继续拉大。
九龙仓集团主席兼常务董事吴天海近日在业绩会上也指出,今年将会“选择性买地”,在供应健康的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进行布局,优化投资组合。
对于未来市场走势,大多数机构的分析认为,即使一线城市面临调控收紧压力,但市场交易放量的惯性仍将持续至第三季度。因此,如果房企区域布局合理,且备有充足货源,其业绩超过去年将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