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都物业中止A股IPO申请,只剩下碧桂园物业在冲刺“A股第一家物业公司”,但是碧桂园物业能否成功登陆还是未知数。实际上,自从彩生活于2014年6月30日上市之后,分拆物业谋独立上市已经成为大型开发商的标配。在行业人士看来,对于物业板块独立上市,开发商形成共识,即可以成为轻资产运营转型方向、获得增值服务收益和更高利润率的手段。不过,除了赛跑上市外,开发商们需要想明白另几件事儿,如何才能获得资本市场更高估值、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又将如何更好地释放物业板块的融资价值。
为了更高的估值
随着南都物业的IPO中止,A股物业第一股之争的天枰似乎倾向了碧桂园物业,但上市时间仍然是个未知数。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8月31日,内地已有5家物业企业登陆香港主板,52家挂牌曾介绍,仅富力地产物业管理费的吞吐量就达到了10亿元,这也给物业管理业务的证券化提供了可能,很多公司都在尝试以多种手段释放物业的融资价值。
据悉,2015年7月,世茂地产推出首单物业费资产证券化(物业费ABS)。据悉,该产品由博时资本管理,基础资产就是世茂集团的物业费收入。此后,很多开发商开始试水,例如,雅居乐于2016年抵押了旗下若干物业未来五年的应收款项权力,发布了雅居乐物业服务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扣除发行成本及雅居乐附属公司所购买的次级债券后,专项计划所得款项净额约9.74亿元。据了解,此类融资手段的特点是发行期限长,一般发行期限在5-10年,高于物业公司传统融资期限;此外,融资金额高尤其是高于物业公司自身的资产规模。
另有业内人士提醒称,房地产物业板块正在扎堆排队上市,港股估值偏低、A股排队时间长,因此通过多种证券化的手段来为物业板块融资也是开发商们可以探究的方向,有了资金,下一步的规模扩张、增值服务的开发才能提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