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决修条路” 基建这针还扎得动么? - 房地产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房地产 > 正文

“遇事不决修条路” 基建这针还扎得动么?

2018-09-27 14:06:52   来源:   

所有准备工作都齐全了,你说不是要搞基建我都不信。

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介绍“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稳定有效投资”有关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这一天,国内上证指数打出31个月新低的2644点后,于午盘后快速拉升,基建相关的建筑工程指数大涨5.17%,紧接着地产板块、后地产家电板块均被带动起来,当日上证指数收涨1.82%,截至9月21日的四个交易日涨幅高达5.49%,一扫国内市场此前十分低迷的气氛。

恒指的表现如出一辙,从15个月来的新低逐步回升,现已底部爬升近6%,期间地产建筑板块持续领涨,整个市场乐观情绪在慢慢累积。

如果说只是一个发改委关于基建补短板的会议就能引发市场如此追捧,那就有些误解了,其实此次会议更像是一个启动信号,因为在此之前,国家已经为大力发展基建铺平了道路。

1、疯狂加速的地方债

基建兴起最大的信号,要属地方债加速。7月23日,国务院要求加快专项债发行,专项债是基建重要的资金来源,2018年专项债新增额度安排了1.35万亿,现有额度还有1.2万亿的发行量空间。

8月14日,财政部要求各地9月底完成新增债券发行任务的80%以上,于是,近期地方债数据开始飙升。最新数据显示,7月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1724亿元,较6月多增469亿元,8月底利率债托管总量为45.00万亿,较7月份新增0.96万亿,其中国债托管量大幅增加0.15万亿;政策性银行债增加0.10万亿;地方政府债新增0.71万亿。

8月地方政府债扩大发行,共计发行194只地方债,总规模8829.7亿元,净融资7654.85亿元,8月地方债净融资环比、同比均有明显增加,预计9月地方债高发行量仍将维持。

要知道的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早被诟病已久,近年来严控地方政府债务一直算是个主旋律。此前,由于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债务监管不到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以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经在不断困扰着中国地方债务。数据显示2012年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存量约为8.8万亿元,2017年存量债务约为18.58万亿元,新增债务9.7万亿元,年均增速16.03%;2012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约为6.84万亿,2017年约为23.57万亿元,新增隐性债务16.73万亿元,年均增速28.04%,其中,由于PPP项目的计入,2016年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相对2015年有较大跃升,从10.81万亿元激增至19.40万亿元,2017年依旧保持较快增长。

早在2017年初,国家开始严查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现象,并通过审计署和财政部进行披露。17年12月以后,财政部公布的地方政府问责结果数量明显提升,如17年上半年每份文件仅涉及1个地区,12月江苏省的问责结果已经一次性涉及了15个地区,问责的人数也有明显的上升。

地方债务严控的现在,专项债却被点名要加速执行,可侧面印证现阶段基建投资者的迫切性;除此之外,基建另一大资金来源也已整装待发了。

2、无负担的PPP模式

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项目投融资模式,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债融资,还有PPP模式等社会资本投资,近年来PPP面临清库、严格化管理,使得PPP模式已经被严重限制,但经过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的规范整顿,PPP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透明化,整体风险已明显下降。

近期已有部分地区重启此前停工的PPP项目,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合规PPP项目或会加快落地进度。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7867个、投资额11.8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3812个、投资额6.1万亿元,已开工项目1762个、投资额2.5万亿元。自2017年下半年财政部对PPP项目库进行清理规范以来,各地累计清理退库项目2148个,涉及投资额2.5万亿元。

9月6日,发改委继续发声表示,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方式规范参与PPP项目,支持民间资本控股;对投资规模大、合作期限长、工程技术复杂的项目,鼓励采取混合所有制、联合投标体等多种方式参与PPP项目。

近日,规范的PPP项目更是不计入地方政府隐形债务。9月15日前后,财政部向各省财政部门发出了《关于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明确指出,规范的PPP项目形成的中长期财政支出事项,以公众享受符合约定条件的公共服务为支付依据,是政府为公众享受公共服务提供的经常性补贴支出,在当年及中长期财政预算中安排列支,不属于地方政府隐形债务。

而且自2018年第三季度起,央行以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替代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则不再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基建贷款需求指数小幅回升至60.8%,较上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

为了基建投资能够名正言顺的顺利执行,国家可谓是煞费苦心呀,不仅地方政府专项债能够顺利发行,PPP模式对地方债务增加的压力也被移除,基建前方的障碍被一个个扫除,而且扫除的方法不由让人觉得有些尴尬。可能有人会问,至于不惜一切这样搞吗?或许在火烧眉毛的时候,真的别无选择了。

3、三驾马车同时歇菜?

外部最大的问题当属中美贸易摩擦,净出口方面已然靠不住。自9月24日起,美国将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的关税;自2019年1月1日起,关税将提升至25%。美方同时威胁,若中方对农产品等行业报复,美国将立刻实施力度更大的关税征收举措,对额外大约267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刚有起色的中美贸易谈判再度陷入僵局。

7月美国对我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已经生效,但由于出口商加快出货进度,7月和8月的出口同比增速仍然较高,贸易冲突看似并未对经济产生实质影响。然而,6月以来新出口订单PMI持续处于枯荣线以下,反映新出口订单逐渐减少。历史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PMI同比变化对我国出口增速有一定的领先性,这意味着贸易冲突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将逐渐显现。

进出口增速同落,抢出口效应消失后出口将下滑。数据显示,8月出口同比9.8%,较前值下降2.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20%,较上月大幅下降7.3个百分点,出口回落反映全球外需下滑。

考虑到美国经济正高位筑顶,欧日边际下滑,新兴经济体受外债高企、美联储加息影响风险扩大,抢出口效应消失后,下阶段我国出口形势会更加严峻。1-8月我国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近27%至1937亿美元,未来美国对华2000亿美元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和经济产生下行压力,贸易顺差有继续缩窄的可能。

内部消费方面同样疲软。受收入增速下行、房贷负债挤压的影响,消费增速依旧不乐观,居民收入名义增速为7.9%,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行,但2010年-2017年,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分别为93.5%及40.5%,相对应,居民房贷收入比从07年38%猛增到17年75%,居民储蓄率一度下滑;17年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49%,深圳地区达到148.2%。

截至目前家庭负债与可支配收入比已经超过100%了,家庭债务/GDP高达48%,以致于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仅为6.6%,仍处在2003年以来的低点。

固定投资方面,三大主要分项也都不太给力。主要受金融去杠杆、财政整顿等影响,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8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5.3%,相比前值下降0.2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投资除了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和计算机通信电子等行业外,食品制造、化学原料和医药等多个传统行业投资增速依旧在低位徘徊,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回升的空间有限。

对于房地产投资而言,8月前后就已明显见顶回落。由于融资收紧、一二线限价、三四线棚改货币化安置收紧、个人房贷利率上升、土地流拍等,下半年全国特别是三四线地产销售面积面临下行压力。

其中土地流拍形势还在加剧,1-7月全国土地流拍近800宗,其中一线城市13宗,创12年来新高;二线城市154宗,同比增长200%,三、四线284宗,同比增长121%。显示近期房企拿地越来越谨慎,房地产投资未来不容乐观。

基建投资作为对冲经济下滑的重要工具,其补短板投资需要正在提速。近期地方债发行加速,有利于落实基建投资所需资金,以及PPP模式的放行,基建投资有望迎来回升,但由于新增项目从获批、融资到位、开工建设还需要些时间,目前基建投资仍在持续回落,不过按照近期政策发布频率和相关企业股价先行的尿性来看,基建投资爆发期或许并不远了。

不过,就算确定了要搞基建,投资的时候还是要留个心眼,因为基建这一招用了这么多年,或许已经没那么好使了。

4、基建抗体正在逐步累积

从2008年、2012年、2016年的三轮宽松历史来看,基建已经留下不少的“后遗症”。

首先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各大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的GDP增长率也跌到谷底,为了避免这次危机,中国推出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将4万亿分为10个方面投入市场全面的推进经济的发展。

由于“四万亿投资计划”和财政货币政策双重发力,2008年上半年同比增速被一度打落至10%以下的基建投资迎来了恐怖的拉升,全年广义基建投资最终同比增长22.67%。2009年2月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46.49%,且2009年全年增速一直维持在高位,最终实现同比增速42.16%。

不过在09年见顶之后,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开始迅速下滑,至2011年触碰近十几年来的增速底点,2011年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48%,2012年1-4月同比增长3.27%,之后就迎来2012年的再次宽松。

20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存准金率各下调0.5个百分点,6月8日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用来配合国家在2012年4月明确表态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之后,国家发改委加快重大项目审批,2012年全年广义基建投资最终实现13.70%的同比增速,并在2013年和2014年再度推升至21.21%、20.29%,虽然刺激依旧有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局限性已经开始显现。

2015年在保障在建工程项目的多种政策驱动下,广义和狭义基建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7.29%、17.20%,但同比增速仍在持续回落中。时至2016年,三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计划和PPP全面推广又开始执行,即使在以PPP为代表的大量项目支撑下,基建投资增速依旧回落中,随着PPP规范和信用紧缩周期的来临,投资同比增速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

自2008年大水漫灌后的一些通货膨胀、产能过剩、资本市场价格大幅飙升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以及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问题都抛去不谈,就近三次宽松对于基建的刺激效果来看,弱化态势已经较为明显。

再从资金来源结构看,可供基建刺激的空间也较为局限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及其他资金四大块,其中近期热议的地方专项债和PPP均属于自筹资金范围。

历史数据显示,自筹资金是基建资金来源占比最大的一块,而且比重还在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末,自筹资金、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分别占基建资金来源的60.0%、15.9%、15.5%,相比于2010年的49.1%、30.1%、11.6%有较大变化。

受国内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去杠杆大环境影响,基建占比一直下滑的国内贷款一块自是不用惦记了,国家预算资金和自筹资金占比的持续上升,都未能止住之前基建投资增速的下滑,之后的提升空间又还能剩多少呢?

如再基于前文提及的地方政府隐性负债过高(合规PPP不计入隐性负债也能理解成国家明确忌惮地方隐性债这个问题了),和PPP模式过于弱势使得民资进入还有一定担忧等因素考虑,即使基建刺激势在必行,但最后的效果很难过于乐观。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