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景气度在攀升6至7个季度之后开始回调,持续回落。”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表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也出现回落,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面临不确定不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国经济虽仍旧保持稳中向好形势,但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中国经济有一股抵抗经济下行的力量。”CF40成员、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一方面政策调控,包括财政、货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编辑调整,对于经济下行的弥补作用正在发力,比如,个税改革对于未来消费具有较大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经济重要支撑的房地产市场,虽历经两年调控,但仍存在较大韧性。此外,劳动相关指标运行平稳,“六稳”之首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尚好也是中国经济稳定的积极信号。
最近一段时间,“稳投资”的政策信号不断加强。在9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采取措施稳投资,抑制投资下滑势头,要聚焦补短板、调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针对基建下滑问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和项目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等十项配套政策措施。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投资补短板成效初显。1至10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继9月份增速企稳后继续回升。其中,1至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
长期以来,基建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回报率较低,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今年3月份,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堵后门”,有效规范了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也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手脚。针对上述问题,张斌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依旧面临压力,符合现行政策法规要求的合理资金安排远不足以支撑当前庞大的基建规模,资金来源仍是突出问题。
在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谈到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时,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激励金融部门主动作为,财政部要“挺身而出”。其实,不仅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在基建投资、补短板方面,财政政策也需要更有“担当”,在“堵后门”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开前门”。
如何“开前门”?张斌认为,地方政府首先要“认账”,要厘清地方隐形债务中哪些是难以交给市场的公益和准公益类项目,哪些是可以交给市场的有充分现金流保障的项目,哪些是已经“坏掉”的项目。针对不同的项目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公益和准公益性质的项目以及部分已经“坏掉”的项目涉及的负债,应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以内,对于新增项目,应当安排合理的支出。
关于赤字率问题,许多学者都曾发表过适当提高赤字容忍度的观点。CF40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也指出,如果继续保持3%的赤字率,不仅无法弥补基建投资缺口,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避免赤字率与政府债务率上升引发过高风险的关键不仅在于控制债务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债务所对应的投资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张斌认为,赤字率应当适度提高,保障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的基建需求。不必纠结债务率的高低,而要看项目是否有益于民生、是否能够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他认为,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全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让资源更加充分利用,虽然政府赤字率会增加,但全社会的赤字率并不会上升。因为这些政策惠及了其他部门,总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就业率、居民收入、企业利润以及税收,其他部门债务率会下降。同时这也将财政赤字显性化、透明化,有助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降低全社会经济风险和未来真实的财政负担。
伍戈认为,在考虑赤字率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到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提高赤字率要谨慎;另一方面要考虑财政支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养老缺口的弥补作用,两者需要平衡。
在CF40资深研究员张承惠看来,政府除了要勇于担责,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要增加地方政府投资决策透明度,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投资效率。二是要建立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三是要发展地方政府债,包括国债的二级流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四是除了要推进基建投资外,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需要加快社保体系建设,在社保体系中投入更大的政策资源来应对老龄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