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上市第一股?痛定思痛需谨记
据媒体报道,长航油运公告称,公司已向上交所提交重新上市申请材料,之后再次公告称,上交所同意公司股票重新上市交易。这意味着,长航油运将成为A股退市后重新上市的第一股。根据公告,长航油运A股股本为50.23亿股(每股面值1元),需要在3个月内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办理完毕公司股份的重新确认、登记、托管等相关手续后申请重新上市交易。从目前来看,长航油运的上述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同时,根据规则,重新上市后,长航油运将在上交所风险警示板交易至少至公司披露重新上市后首份年度报告。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长航油运曾是轰动一时的“央企退市第一股”。因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于2013年5月14日被上交所暂停上市,并因2013年继续亏损,于2014年6月5日被终止上市。如今,这家公司“洗心革面”,又要重新上市了。这里可能有市场变化的因素,可能有价格变化的动因,但最根本的还是企业自身的治理能力改善,是“痛定思痛”后的自我扬弃过程。虽然A股市场主要问题还是退市较难、退市企业太少,但是如果企业真的“改过自新”,相信市场也会给与机会,投资者也会逐渐认可。当然,涉事企业也要吸取教训,严格经营管理,绝不能再犯错误。
卖房卖地能保壳?市场还需看主业
据媒体报道,年底卖资产保壳的ST股纷至沓来,*ST上普也出现在卖资产的ST股名单中。今年5月份,*ST上普进入暂停上市名单,主要原因系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据*ST上普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11亿元。在此情况下,公司11月初公告称,拟出售子公司上海山崎电路板有限公司73.2%的股权。另外,因财务造假,公司面临大批投资者索赔,据公告统计,截至11月17日,*ST上普累计收到投资者的索赔金额超5600万元。
一到年底,保壳大战总是硝烟再起。许多公司的主业难有迅速改观,只得打起卖房子卖地的主意,因为这样来钱快,来得多。卖房子卖地不一定非要受到谴责,只是说,为保壳而保壳,不惜任何手段,是值还是不值。企业上市究竟是为什么?投资者买你的股票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你的公司有成长空间,有未来的业绩可能性,而另一方面,市场才给了上市公司诸如融资、再融资以及并购等方便之处。如果主业不彰,盈利无望,且转型困难、升级艰辛,那么靠卖房子卖地究竟能维持多久?哪个投资人愿意持续地为这样的企业输血?但愿这些公司只是一时的困难,通过卖房子卖地来“救急”,从长远看,还是要把功夫下在业绩的持续增长、效益的持续改善上。
复牌连续跌停板 并购绝非灵丹药
据媒体报道,上海莱士近日复牌后连续8日跌停,股价跌超60%,总市值蒸发近600亿元。此前,历经近10个月之久后,公司抛出了一份标的金额近400亿元的跨国并购预案。不过,这一举动并没有得到二级市场喝彩,而是惨遭投资者用脚投票。7年增长而来的千亿市值,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已经蒸发了六成。
市场对该公司的重大并购案不看好,或是其复牌后连续跌停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业绩不突出也是导致连跌的因素。10月29日,上海莱士披露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4.09亿元,同比下滑3.99%;同期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2.93亿元,同比下滑237.5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则为4.08亿元,同比下滑16.76%。上市公司发展路径应该怎样选择?看来,做好主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业绩和利润,是时时刻刻都不能松懈的根本之举。至于扩张、重组或并购,最好不要影响到主业的稳健进展。另一方面,涉及巨额资金的跨国并购,难度非常大,不能把“宝”全都押在这方面。
营收叫好不叫座 研发胜过只销售
据媒体报道,医药板块近期阴霾不断。就在其他个股均有企稳之势时,海正药业出现巨大跌幅。自5月的年中高点算起,海正药业股价几近腰斩。这只曾与恒瑞医药齐名的明星医药股,如此近况令人侧目。透过海正药业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其股价的表现并不出乎意料。海正药业是一家集研产销全价值链、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多地域发展的综合性制药企业。简单来说,包括医药制造和医药流通两块业务。这也是很多医药企业的固有模式,一边制药,一边卖药。2017年年报显示,海正药业医药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3.06亿元,同比增长30%,毛利率高达53%;医药商业实现营业收入60.38亿元,同比减少3.58%。对于这么一家年毛利高达30亿元的公司,净利润却十分可怜。从2015年开始,海正药业连续四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小于零,也就是连续亏损4年了,每年亏损金额超过1亿元。
所谓“叫好不叫座”,形容这家公司的营业状况比较贴切。营业额不小,毛利率也不低,但算到净利润,就令人遗憾了。残酷的数字告诉我们,在普遍被认为是高利率的医药行业,这家曾经辉煌的医药企业竟然连续亏损。这对市场和投资者来说,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据媒体揭示,该公司最大的支出之一是销售费用,查看明细可知,增长最可怕的是广告宣传推广费,2017年高达9.55亿元,2018年上半年就高达6.94亿元。这对中国医药界的现有战略提出疑问:大多数企业不是研发驱动,而是销售驱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靠销售是不能把企业真正做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