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列出方案、计划、清单,抓紧推进和储备重大投资项目。
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今年稳投资力度很大,“两新一重”获重点扶持,未来有较大发力空间,建议做好规划,防止借机乱铺摊子。同时,需打通多种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
就在此前一日,国内在建最北高寒铁路牡(丹江)佳(木斯)客专正式进入铺轨施工阶段。作为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主要建设项目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铁路工程项目,其建成通车后将与哈牡客专、哈佳铁路共同构成黑龙江省东部快速铁路环线。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个,总投资1298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
重大工程建设提速推进的同时,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也开启了新的内需空间,相关投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落地。
“下一步,将围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更加注重城市的更新和城市治理,提高对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撑能力。”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围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和县域经济培育设施等4个方面,明确提出了17项建设任务,优先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县城建设,有序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化地区县城建设,合理引导其他县城建设。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扩大有效投资作出部署,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总体来看,今年稳投资力度很大,包括资金支持、项目推进、配套举措等都在加码。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两新一重”兼顾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既立足于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又着眼于经济转型升级,补足短板,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
“推进‘两新一重’建设既能有效发挥基建托底经济的作用,又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扩大有效投资需要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两方面的发展要求,既要避免经济回到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老路,还要处理好经济、民生、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关系。
事实上,湖北、辽宁、四川等地已在积极布局加速推进“两新一重”项目。例如,湖北省明确提出,到2022年底,全省
林致远表示,“两新一重”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需要打通多种融资渠道,扩大有效投资。在他看来,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一要科学论证,提高资金投放的精准度;二要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平等参与其中,确保投资能够持续发挥效益。
范若滢也表示,未来新型基建与传统基建均存在较大发力空间。建议灵活安排融资模式,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立健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的长效机制,继续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提振市场主体长期投资经营信心。此外,不同地方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情况与特色,加强基建项目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