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主要从事产品如何达到规模效应,平摊研发成本、模具成本等等都是迫切难题,这就代表着企业的成本无形中是很难有下降空间的。
产业还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问题也终究能找到解决方法。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思考。
· 企业的产品结构还是要定位好消费市场
两门两座的小微型车目前来看确实还是租赁运营市场产品,普通城市消费者的理念升级导致觉得廉价不会购买,县域农村市场又不及低速电动车具备竞争力。A级车以上包括SUV等产品,要打通私人市场,成本问题首当其中。个人认为目前讨论较多的充电基础设施等,应该不是核心,因为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还是二辆车用户居多,城区使用环境200-300公里足够。消费者看中的就是低使用成本,但是用较高的购置成本,来换取消费者对未来低使用成本的长期账本,有点困难。
· 地方政府可以在这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50%的补贴比例限制,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财政实力还比较雄厚的,似乎有些有力使不出。其实可以探讨包括省市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产业基金池等方式,在运营端或者企业研发投入端,给予一些支持。尤其是在公交车电动化、出租车电动化、物流车电动化三个方面,可以做的文章还是很多的,关键还是要有魄力。但是这其中地方保护等现象又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 国家政策确是需要调整完善,但是核心还是在于企业
太过于依赖租赁运营市场或者是其他销售手段,拉动产销量的企业,在相关政策面前确实压力山大,怨声载道。暂且说3万公里也许过长,还应该根据不同产品形成结构化的补贴梯队式政策体系等等,这些政策需要改进的地方确实存在。但是怎么让产品往上走,成本价格往下走,攻下私人消费市场;还有抓住地方政府的需求点,双方投其所好,协力合作。目前来看,一些好的企业确实探索出了道路,效果也不错,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尤其是持续发力的企业肯定有可取之处。
· 资本市场无限循环的讲故事方式不可取
不管是拥有强大财力支撑的国有资本企业、大企业集团,还是从资本市场得到巨额支票的新兴企业、上市企业,资金确实是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搏杀中必不可少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实现无限循环。产业价值链终究是闭环的,总得要找一个价值链的支点,不管是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还是整车企业、下游经销商、运营商,周边借力的各级政府、资本基金,或者核心的消费者,入局者需要考虑好,规划好,必须提出一个长久的解决方案,让其中的某些参与者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