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来自大洋彼岸的《华尔街日报》搞了个大新闻。新闻一经爆料,就占据了中国 的概念,一辆Model X要大几十万,一般人买不起,是富人手中的玩具。就拿Model 3在美国售价的3.5万美元,按照1比6.8的汇率计算,合人民币23.8万人民币。如果特斯拉在中国建厂能够以这个价格面世,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无疑是下了一张死亡通知书。因为,在价格上国内车企也不具有竞争优势。
另外,从品牌上来说,特斯拉是世界级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不次于宝马、奔驰等车。在品牌影响力上,我们车企也逊一筹。
从技术到价格再到品牌,我们国家的车企拿什么玩呢?
特斯拉实现本土化之后,汽车生产成本还会下降,有专家说有三分之一的空间。
首先是在这个庞大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特斯拉已经尝到了甜头。特斯拉2015 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3.19亿美元,而在今年3月初还公布,公司2016年在中国的汽车销售额达到了10亿美元,占销售总额的 15%,而中国政府希望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每年的销售额将达到700万部,特斯拉在这里还有足够大的增长空间。
当然这不是无限制的,因为他需要缴纳高额税,包括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等,特斯拉在中国的售价比美国高出约50%,而这在未来迟早会因为更高的成本遭遇销量的瓶颈。
其次,是特斯拉在中国能够大幅降低供应链成本,这让他愿意接受“25%的进口关税”。虽然在特斯拉的供应链体系中,在核心的“三电系统”等核心的一级供应商中鲜有中国企业的身影,但在包括底盘、车身、中控系统以及其他构件间接供应商之后的所有一百多家特斯拉供应商里,中国企业的却占有一半左右的位置,当然多数以二级原材料供应商进入这个体系。
例如,特斯拉的锂电池制造商为日本松下公司,其中,而镍、钴、铝等原材料供应商是来自中国的杉杉股份、洛阳钼业、寒锐钴业和格林美这些企业,中国五矿资本为松下提供前驱体,石墨来自于中国宝安下属子公司贝特瑞等等。
所以依靠这些更本地化的底层供应链,在中国重新筛选一些供应链合作伙伴,都能够为特斯拉节约下巨大的成本,而据一国内造车企业相关人事透露,这至少能为特斯拉节省20% 以上的供应链成本。
当然最后,未来建立的进口零配件仓储中心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一系列便利的配套政策等等,都能为特斯拉带来很多利好。
特斯拉真的来了,不仅仅给中国带来了能够买的起的好车,还给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做大做强自己,就要向行业领先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