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而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正站在风口。记者走访一些电池企业发现,我国动力电池研发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一些国产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颇有竞争力,但依旧无法超越日本松下、韩国三星等国际顶级电池品牌。
动力电池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存在技术路线多样化,标准、工艺不统一,智能制造水平不够等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在各国加快动力电池产业布局的关键期,我国必须加快标准化制度建设,助力动力电池夺取优势。
核心技术在手已成“群狼之势”
掌握了最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就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经历近十年的沉寂,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涌现出一批领头企业,他们在动力电池核心技术上进行突破,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产能和销量上看,我国动力电池在国际市场上呈现“群狼之势”。据统计,2016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销量排名中,、国轩高科、比亚迪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有所下滑,背后除了新能源补贴政策以及产品提标改造带来的影响外,新能源领域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也开始显现。2017年中报显示,国轩高科利润下降16.6%;多氟多利润下降39.69%;比亚迪利润下降23.75%。
“我们把三元电池的成本已经压到不能再压,几乎就是在做营业额,国内主要企业都是赔本赚吆喝。”廖正根说,低质产能再扩张,很有可能导致行业内部靠价格相互搏斗,让动力电池沦为下一个光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