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问题短期难解,汽车涨价或将继续 - 汽车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汽车 > 正文

成本问题短期难解,汽车涨价或将继续

2022-05-15 20:37: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以来,受芯片供应短缺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整车上市企业相继上调汽车价格。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家车企近50款车型宣布涨价,包括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巨头,蔚来、小鹏、理想等自主品牌,奔驰、宝马等合资品牌燃油车也加入涨价行列。5月11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宣布上调其大众品牌车型的厂商建议零售价(MSRP)。本次价格上调涉及大众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含ID.纯电系列,PHEV插电混动系列),上调幅度为3000元至5000元不等;燃油车型上调幅度为1000元至3000元不等。

  多因素引发汽车涨价

  分析认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汽车市场均价上涨。第一,原材料价格上涨。今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最高涨到近50万元/吨,相较去年初的6.8万元/吨增长6倍多。核心原材料价格波动推高动力电池生产成本,是此番汽车涨价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涨价的直接因素。此外,补贴退坡也是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根据平安证券测算,这将导致符合补贴标准新能源车增加2040元至5400元的成本。

  第二,芯片短缺问题制约汽车供应。受疫情影响,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汽车行业开始出现缺芯问题,目前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据相关人士透露,汽车行业缺芯严重,一颗10元到20元的芯片炒到2500元。相关因素制约了车企的交付能力,也使车企转向消费者端传导成本压力。

  第三,疫情暴发影响汽车供应链。3月以来,国内多点疫情反复,上海、吉林、广州等国内汽车产业重镇先后启动管控等防疫措施,多家制造商停产或减产。物流效率的下降也一度给全国汽车市场核心零部件供给带来压力。受供求关系影响,部分车企选择上调产品价格应对产能变化。

  涨价势头未来仍将持续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汽车涨价或将持续一段时间。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供需对接,共同引导动力电池上游锂盐等材料价格理性回归,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力求稳定原材料价格。同时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纷纷开拓矿产业务,摆脱资源制约。但也有观点认为,新增产能释放需要时间,供需矛盾难以很快缓解,未来原材料价格短时间内仍将维持高位。

  也有声音指出,近年来,各大车企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数字安全配置与智能网联系统方面不断发力。以上汽大众大众品牌为例。目前,品牌几乎全车系标配ACC自适应巡航、启停和能量回收系统等,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慧车联系统、抬头显示等先进科技大量应用在新车上。这些科技装备在创造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价格更具梯度的定制化购车方案。

  涨价预期带动消费者购车热情

  从今年一季度的销售数据看,前期的涨价并未影响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尤其是头部品牌和高端车型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部分车企的终端反馈来看,涨价预期加速了部分车主的购车进程,“买涨不买跌”“消费前置”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新现象。对此,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有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消费者,应当更多地去考虑汽车的品质,而非价格波动。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也提出:“对于刚需一族而言,只要价格达到心理可接受的预期,就可以考虑及时入手。”

  在汽车“新四化”发展浪潮下,我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市场部门监管下的公平市场竞争中,汽车价格的涨跌终将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回归到汽车的品牌力和产品力上。对于消费者来说,应坚持理性消费、价值消费,正确看待市场价格变化。对于车企而言,不妨在这轮涨价潮里,抓住自我锻造的机会,静下心来苦炼“硬实力”,深耕用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助力国内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释放消费活力。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