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释放600亿元汽车购置税优惠“大礼包”,行业人士:燃油车或受益 - 汽车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汽车 > 正文

国常会释放600亿元汽车购置税优惠“大礼包”,行业人士:燃油车或受益

2022-05-24 10:08:08   来源:财联社   

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汽车方面,包括要促消费和有效投资,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此外,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

此次(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政策力度很大。”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受疫情影响,目前燃油车市场比较惨淡,拉动消费是抢回零售损失的关键,“此次所谓的‘阶段性’,时间上可能是到今年年底,但到时候也要看(600亿元)用不用得完。”

此外,有中汽协高层亦表示,“阶段性”指的政策的时效,即,一定时间内的特殊安排。招银国际研究部白毅阳则认为,去年乘用车购置税征收约3900亿元,扣除商用车相关部分,此次600亿元减免,税率应该是降至8%甚至以下,“大概率将超出市场预期。”

总体是利好。汽车是拉升经济、提振消费的第一支柱产业,政策刺激下产业链上下游见效快。”某合资车企高管分析认为,“阶段性”可理解为疫情后的经济修复期,为保年度增长目标在合理区间内;“部分”则可理解为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刚需的10-15万元细分市场,“量大、长尾效应强,可保乘用车市场今年增长为正。”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期不断有相关政策信号释放。4月,财政部部长刘昆撰文提到,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消费,其中对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作出明确部署;5月17日至19日,李克强总理在云南视察时表示,司机们很不容易,一辆车撑起了自家生计,也丰富了千家万户餐桌,要引导大型国有车企发挥作用,银企联动,进一步帮扶货运司机缓解还贷困难;5月20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京调研汽车产业链情况时强调,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当前面临供给受阻、需求转弱的“双向压力”,必须坚持“需求拉动先行、供需双侧发力”,尽快扭转下滑态势,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汽车消费刺激经验成熟,卓有成效。”华西证券最新研报表示,今年原材料上涨持续,多数新能源车型及少部分燃油车型相继开启调价,相比之下抑制了部分消费,持观望态度的潜在消费者更多。“我们判断补贴政策具备较大的动能,对于观望现象的转化及潜在群体的刺激有效性都大于前一轮刺激。”

目前,国内已实施过两轮比较大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分别是2009年5%至2010年7.5%的购置税优惠,叠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老旧汽车提前报废补贴政策;以及2015年10月-2016年5%,至2017年底7.5%的购置税优惠,叠加老旧汽车提前报废补贴政策。

刺激政策有效提升了国内汽车销量。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6年汽车销量分别突破1,000万辆和2,500万辆,同比增长45.5%、13.7%。值得关注的是,受疫情影响,目前汽车生产消费双重承压。中汽协数据显示,4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为94.7万辆,同比-43.1%,环比-47.9%;产量为97.8万辆,同比-41.4%,环比-47.0%。

想彻底改善汽车行业不良局面,还需要更加细分,更加切实有效的刺激性政策。”在部分车企、行业机构专家看来,汽车以整车产品为主线,上下游覆盖诸多领域,具体分为生产、流通、售后三大环节,对拉动产业链经济及吸纳就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可选耐用消费品,政策刺激对汽车消费的影响较大。”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汽车类零售总额达3.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占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8.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近十年来汽车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稳定在8.3%-11.1%之间,对拉动消费及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如果明年电动车继续不征购置税,燃油车减购置税,若购置税由10%下降到5%,乘用车均价按15万元计,每辆车购置税免6000元,600亿元减征就对应1000万辆车;若购置税下降到7.5%,则对应2000万辆车。”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