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房地产市场有望在企稳中推进转型
2022年是房地产行业经历前所未有深度调整的一年,也是全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频率最高的一年,积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贯穿全年,政策调整逐步从需求侧惠及供给侧。但从全年情况来看,投资全面下行,销售量价齐跌,市场预期仍然不稳,主要表现为市场供需两端双收缩,全年商品房销售规模和开发投资规模大降。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降至13.58亿平方米,销售额降至13.3万亿元,销售规模回到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出现近10年来首次下滑;土地市场热度跌至历史冰点,成交规模降至近10年新低。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支持住房改善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部分,并强调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3年房地产的工作重点是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首先是“增信心”。春节前后,“稳经济”保卫战已经打响,上海、云南、内蒙古、江苏、辽宁等多地都把提振住房消费纳入新一年经济发展的总框架,反映出各地全力发展经济和支持房地产的信心。我国住房需求虽然已过峰值,但仍有结构性增长潜力,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城市更新以及部分中高收入群体的改善性需求,都将为房地产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目前,供需两端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基本形成“政策底”,消费者购房观望情绪已在悄然发生变化,看房热情已有显著提升,随着重点城市需求端政策的优化,以及“保交楼”工作力度的加大,市场已经开始筑底,各方预期也在逐步回稳。
其次是“防风险”。“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的“三高”模式已成为历史。2022年末,“金融16条”和“三支箭”等金融支持政策先后落地,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优质房地产企业正在抢抓融资窗口期,补充流动性。对于严重债务违约、深陷危机的房企,政府也在推动其破产重组,鼓励优质企业对其房地产项目进行兼并收购,促进风险有序出清。目前来看,房地产已不大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是“促转型”。住房市场步入存量时代,房企之间的竞争将更加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近两年的深度调整中,部分品牌企业业绩逆势上升,也充分证明品质好的房子才好卖。从重视“量”转向关注“质”,提升住房品质,已成为业界共识。房地产发展进入新阶段,房企已开始转换思维、探索新模式。其中,盘活存量房不但是化解企业流动性出险的重要举措,而且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政府可以通过收购去化困难、符合条件的存量商品住房并将其改为租赁住房,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老龄化带动巨大养老地产需求,一部分房地产企业开始加快养老产业布局。政府宜有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探索盘活低效或闲置的商办房、建设养老服务用房,这样既可实现房企业务的转型,还能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整体而言,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2023年既是修复回稳之年,也是探索新发展模式的调整之年,宏观经济的修复、消费者预期的回升、投资力度的加大等仍是影响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关键因素。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各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行业深度调整或将进入收尾期,一二线城市住房市场有望率先复苏。预计2023年上半年市场能够企稳,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出现回升态势,并呈现总量平稳、增速放缓、结构分化的特点。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突破4200万载重吨
2022年,我国造船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高端装备取得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去库存成效显著,船舶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但短期问题与中长期问题叠加,未来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经济运行六大亮点
一是国际市场份额继续领先,骨干企业竞争力较强。
2022年,我国造船国际市场份额连续第13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3%、55.2%、49.0%,较2021年分别增长0.1个、1.4个和1.4个百分点,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3.5%、49.8%、42.8%,同样保持全球领先。我国骨干船企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有6家企业分别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前10强。
二是高端装备取得新突破,绿色动力船舶快速增长。
2022年,我国船企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在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新的突破,24000TEU(国际标准箱单位)集装箱船、17.4万立方米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船等高端船型实现批量交船。2022年,绿色动力船舶快速增长,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海洋工程装备实现交付,30万吨级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油船(VLCC)、20.9万吨纽卡斯尔型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4.99万吨甲醇双燃料动力化学品/成品油船等绿色动力船舶完工交付。2022年新接订单中绿色动力船舶占比达到49.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国产配套产品应用加速,产业链安全水平提升。
2022年,国产船用主机、船用锅炉、船用起重机、船用燃气供应系统(FGSS)等配套设备装船率持续提高,大连华锐第1000支船用曲轴下线交付,全球首台带智能控制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双燃料主机完工交付。2022年,我国船用高端钢材研制能力不断提高,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板全部实现国产替代,化学品船用双相不锈钢国产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国产LNG船波纹板全位置自动焊接装备研制成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海洋油气装备需求扩大,去库存成效明显。
2022年,国际油价高位波动,带动全球海洋油气装备市场需求扩大,国内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抓住机遇,去库存取得积极成效。其中,中国船舶集团交付了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和6艘海洋工程辅助船,招商局工业集团交付了2座钻井平台、3座多功能服务平台和1艘其他装备,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交付了2艘海洋工程辅助船。
五是抓住市场有利时机,行业效益有所改善。
2022年,船舶行业市场环境要素总体呈现有利变化。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为162点,全年上涨4.5%,其中大型集装箱船、7000车位汽车运输船、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船等新船价格平均涨幅超10%。2022年,船企通过强化造船大节点计划管理、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加强成本管理等多种方式降本增效。2022年前11个月,船企效益明显提升,主营收入利润率回升至3.0%。
六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新船订单质量持续提升。
2022年,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共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新接散货船、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和原油船新接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4.3%、56.8%、88.7%和66.1%。特别是在大型LNG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接大型LNG船订单国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30%。全年新接船舶订单结构优化提升,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达到0.468,为历史最好水平。
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一是生产任务饱满与劳动力不足矛盾突出。
2022年,我国船舶手持订单量时隔6年再度突破1亿载重吨,船企平均生产保障系数(手持订单量/近三年完工量平均值)约为2.7年,部分企业交船期已排至2026年。但值得注意的是,船企生产任务饱满与劳动力供给不足矛盾进一步扩大,劳务工队伍稳定性问题也更加突出。
二是船舶配套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
近两年,随着新船订单量的大幅增长,船舶配套设备需求明显提升,而船舶配套设备生产企业产能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提升,产品价格上涨、供货延期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配套设备生产周期和运输周期普遍延长,物流成本普遍增加。
三是船舶市场调整风险逐步加大。
2022年,全球经济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期,经济增速比上年放缓近一半,消费需求和海运贸易发展均受到冲击。表现最突出的是,2022年,集装箱运输市场出现明显调整,集装箱船运费价格连续8个月回落,到年底降至2.76万美元/天,较去年高点降幅达68.4%。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新船价格综合指数出现了“滞涨”,连续6个月维持在162点的水平,个别船型价格出现小幅回落。宏观经济变化对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短期调整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2023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预计,世界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速将延续低增长态势,需求收缩必将对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经综合分析,预计2023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保持在1亿载重吨的历史较高水平,新接订单量将低于1亿载重吨,手持订单量将保持在2亿载重吨以上;我国造船完工量将突破4200万载重吨,新船订单量将达到4000万~5000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将保持在1亿载重吨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23年我国汽车行业将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我国汽车行业克服诸多不利因素,恢复增长态势,实现了全年汽车产销量稳中有增,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为助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从全年概况来看,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延续了2021年的增长态势。其中,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为汽车行业全年小幅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汽车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屡创月度历史新高,自2022年8月份以来月均出口量超过30万辆,全年出口量突破300万辆,有效拉动了行业整体增长;中国品牌车企表现亮眼,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全面向上,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其中乘用车市场份额接近50%,创下近年来的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为抢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市场规模全球领先。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产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
二是关键技术有效突破。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密度超过4.8千瓦/公斤,最高转速达到1.6万转/分钟……汽车产业关键组件部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在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座舱等方面,相关技术得到较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2022年,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3席;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6席,我国车企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四是配套设施环境日益优化。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我国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1万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
我国汽车出口表现同样亮眼。2022年,由于海外供给不足和中国车企出口竞争力大幅增强,我国汽车出口量突破300万辆,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有效拉动汽车行业整体增长。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量为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商用车出口量为58.2万辆,同比增长44.9%;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2023年,我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相信,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我们对于全年经济好转充满信心。加之新的一年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有望得到较大缓解,预计2023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
2023年“内循环”将支撑我国家电行业迎来春天
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经历了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和疫情影响下的内需收缩,经营压力巨大,但家电企业在政府促消费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积极的产品结构调整,全面的提质降本增效,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整体发展格局的稳定。随着国家正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政策,2023年内销市场有望迎来明显复苏,“内循环”将大力支撑家电产业迎来发展春天。
产业发展艰难前行,但不乏亮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7%。2022年以来,家电所用大宗原材料价格快速冲高后回落,铜、铝、塑料、冷轧板等材料价格同比下降,家电企业成本端压力有所缓解;美元大幅度升值,企业的汇兑收益较高;同时为了应对不利的经营环境,企业精打细算,大力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受益于以上种种,2022年行业整体利润并没有出现下滑。
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指标表现基本平稳,但主要产品产量、国内零售额、出口额等几项关键指标的下降反映了形势的严峻。2022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家电行业大部分产品产量下滑,这是多年未有的现象。产量下降反映了消费订单的不足,家电内销市场表现持续疲软。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整体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为7081亿元,同比下降7.4%,为近3年来最低。
不过,虽然整体零售规模下降,但产业发展不乏亮点。202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家电产业的“稳增长、促发展”利好政策,围绕“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制造和流通企业共同发力促销,促使部分绿色、智能家电产品销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尽管市场承压,但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健康化、高端化、套系化的消费趋势不减。海尔在内销市场不断打造高端品牌卡萨帝和场景化品牌三翼鸟,为其全年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加之成功的国际化战略,202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收入为3506亿元,同比增长5.4%。
疫情期间,健康概念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新风空调继续显示出强大的增长力,美的、格力、海尔等主流空调品牌纷纷推出新一代升级产品,在新风量、噪声、温湿度调节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了用户舒适度。各类具备健康除菌功能的洗衣机、干衣机、洗干一体或洗护合一滚筒洗衣机、迷你洗衣机、分区多筒洗衣机等成为推动洗衣机市场增长的新动能。大容量、具备除菌功能的冰箱也在疫情期间备受关注。
洗碗机、干衣机、集成灶、洗地机等新兴品类经受住了大环境的冲击,仍然保持了增长,是拉动市场增长的引擎。作为现象级家电品类,智能清洁电器在经过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后,2022年虽然增速趋缓,但依旧亮眼。
高基数叠加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出口承压但仍为次高
2021年,中国家电出口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进入2022年,受疫情反复、俄乌冲突、通胀高企、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明显放缓。面对更趋复杂和不确定的全球环境,叠加高基数影响,中国家电行业出口压力骤升,出口增势也趋于减弱。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家电出口额为901亿美元,同比下降5.6%。
虽然增势减弱,但从历史数据来看,2022年的出口量将是仅次于2021年的次高水平。2022年,整机家电产品出口量、额同降。零部件方面,近两个月以来,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向好增势趋于减弱,但整体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以来,中国家电行业对各个国家出口呈分化走势。在整体下降的趋势下,对东盟出口一枝独秀。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家电对东盟国家出口额增长12.6%,自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2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组织召开了外贸形势座谈会,来自海尔、美的、海信、莱克、新宝、奥马、老板、海立等8家企业的代表参会。虽然外贸形势严峻,但企业及时跟进研判,并调整出口策略,通过成本控制、海外自建工厂等方式积极应对挑战。
“内循环”支撑力强劲 未来大有可为
进入2023年,内销市场的复苏更加具备确定性。第一季度后,随着各地疫情先后完成过峰,社会经济生活趋于正常,家电消费可能会陆续复苏。整体来看,未来“内循环”的支撑力将显现,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首先,从产业格局来看,考虑到我国成熟家电品类渗透率较高,随着家电行业的地产周期属性不断减弱,行业需求更多来自于存量更新,成长主要来自一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活品质的新兴品类。其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恢复和提升,消费市场将陆续回暖,将给内销市场带来积极影响,但考虑到居民收入的恢复仍需一定时间,消费复苏将循序渐进。再次,随着房地产政策放松,作为房地产后周期行业的家电行业(特别是家电行业中的部分渠道前置化的产品,例如厨电、卫浴等),业绩有望进入改善通道。此外,家装行业的复苏也会带动一定的家电消费。而与内销相比,海外市场面临的影响因素诸多,包括全球通胀高企、消费需求下降、订单转移海外工厂等压力,因此出口市场仍将承压。
回首2022年,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砥砺前行。但是,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经济提出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几点要求,并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家电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代表、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智能创新不断发展、新兴家电增长迅速、关键技术升级显著,将向着“‘十四五’末成为全球家电科技创新引领者”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