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跨国车企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引人深思。大众、奔驰、宝马等传统巨头利润骤降三至六成,丰田、本田也纷纷调低预期,一场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寒潮”不期而至。这并非周期性的波动,而是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深刻结构性调整。其背后传递出的信号,远超企业自身盈亏,更关乎全球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阵痛”根源在于对变革的误判与滞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部分跨国车企对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抱有侥幸心理,试图依靠品牌积淀与燃油车利润“软着陆”。然而,市场变革的速度远超预期。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以比亚迪、吉利、理想等本土品牌,凭借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快速迭代能力,在电动智能新赛道上实现了“换道超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在四年间腰斩,跌至31.5%。这绝非偶然,而是市场规律的直接体现。当产品的定义权、技术的风向标和成本的竞争力已然易主,跨国车企过去依靠导入成熟车型的“标准答案”模式已然失效。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和激烈竞争,未能及时转向本土化创新、跟上中国速度和成本效率的企业,正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挑战,跨国车企正以空前力度推进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其核心是从“全球产品导入”转向“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正加速推进本土化战略转型。丰田汽车在上海金山区独资建立纯电动车研发生产基地,计划于2027年投产。同时,调整在华管理架构,赋予中国团队更大决策权,并推出“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让更懂中国市场的团队主导产品开发。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跨国车企从“全球产品导入”向“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转变。
单边主义的关税壁垒,非但无法保护落后产能,反而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成本与风险。本轮发布的财报中,大众、日产等车企均明确将美国加征的关税列为利润下滑的核心因素之一。这印证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滥用保护主义工具,如同向全球化的洪流中投石拦水,最终溅湿的是自己的衣襟。高关税推高了车企在美国生产与销售的整体成本,削弱了产品竞争力,最终由消费者和企业共同买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些关税措施正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产生“涟漪效应”,推高整体生产成本,最终将由全球消费者共同承担。专家强调,保护主义措施无法解决产业转型的根本问题,反而会延缓创新步伐,削弱行业整体竞争力。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开放可能带来短期压力,但封闭注定会导致长期落后。
摆脱困境,唯有以更大的开放拥抱更深度的合作。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看到一批富有远见的企业正在积极调整航向,其共同点均是重新发现并定义“中国机遇”。它们不再是简单地在中国卖车,而是将中国视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和合作共赢的试验田。
奥迪毅然选择华为的乾崑智能驾驶系统,这是对中国智能技术链价值的认可;
宝马与Momenta携手开发中国专属智驾方案,这是对中国创新速度的适应;
通用汽车将战略从“在中国,为中国”升级为“在中国,为全球”,更是标志着一种新范式的开启——利用中国在电动智能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反哺其全球市场。
这些案例清晰地指出,未来的竞争力不再源于技术的孤岛,而是源于能否嵌入最活跃、最前沿的创新生态网络。
中国持续优化的外商投资政策,为跨国车企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放宽汽车生产外资限制,为特斯拉、雷克萨斯等外资企业在华独资建厂提供了政策便利,开启了“后合资时代”的多元化合作模式。这种开放姿态,有利于跨国车企更灵活地整合中国优质的供应链资源、人才储备和创新环境,快速响应中国市场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全球竞争力。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日益完善的营商环境,正吸引全球汽车产业要素加速集聚,为跨国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中破浪前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舞台。
全球汽车产业的竞赛已进入下半场,赛点从“马力”转向“算力”,从“机械精度”转向“数据广度”。跨国车企的此番利润阵痛,是一次严厉的警示,也是一次转型的契机。它告诫所有市场参与者,唯有摒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坚持全球化合作的正道,深度融入开放创新的新生态,才能在这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中把握主动、构筑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竞争力,共同驶向智能电动出行的广阔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