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空调行业最大的惊喜并不是来自于市场本身,当需求进入存量化的那一刻起,所有企业都明白将面临怎样的规模化增长压力;况且,在外部机会愈加稀少的大环境下,家用空调还正在被风管机、多联机等产品所替代。因此,以国补为代表的产业政策成为了2025冷年国内家用空调市场走势的胜负手。
尽管7月份还没有结束,但是根据眼下零售端的整体表现和之前企业的排产规划可以看到,这个月的出货量大概率与之前半年一样,依然会维持同比上升的态势。初步统计,2025冷冻年度中国空调产业在内销端的出货量或将突破1亿套,创历史新高。
国补助推出货量再次增长
在2025冷年开盘之初,国内空调市场被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霾,庞大的库存量直接堵塞了渠道通路,消费需求的分层化趋势并没有带来结构型升级的红利,以旧换新政策出台之后一直没有落地的举措,反而让消费需求滞后。转折点就是9月份。
当月上旬国补政策亮相,市场陡然起势,这在空调行业发展史上也是尤为罕见,毕竟在淡季阶段能够实现零售量高增长,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条件很难达成。如此增长势头一直延续到了今年,6月份国补的限流,才让零售端出现阶段性的调整。
从出货量在每个月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国补之于市场的作用所在。据统计,2024年5月份至8月份的出货量都呈同比下滑态势,转折点就是国补政策全面落地的9月份。此后,几乎每个月的出货量都出现了同比增长,2025年上半年同样是如此。
整个2025冷冻年度在月度出货数据上呈现出了鲜明的先抑后扬曲线。优异的市场表现吸引了大量社会化资本进入空调行业,更有很多企业在2025冷年内继续扩大产能,长虹、TCL等企业就是其中的代表,极米、巧康等在其他家电产品领域内风生水起的品牌也把空调作为了多元化战略的重点。
价格下行和品牌格局分化
国内市场出货量的增长在品牌分布上并没有显现出一致性,相反,2025冷年大量中小品牌的销售量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在没有全面放开之前,国补政策对大品牌、大平台的助推作用更大。
渠道体系、资金垫付能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等等是影响用户通过国补优惠选择产品与品牌的关键因素,无论哪个方面中小品牌都不具备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出于竞争博弈的考虑,极端的价格竞争贯穿了2025冷年。
大型家电企业将国补资源直接让渡给用户,大幅降低了自身的零售价格,终端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一直以来依赖于低价的中小品牌,在很难获得国补助力的状况下,又不得不进一步拉低价格来获取渠道和需求资源,由此而使得2025冷年的出货均价出现了下滑。
尤其是生态品牌、大型家电企业子品牌等,采用富有进攻性的价格策略,搅动了品牌格局的再次分化。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品牌的销售量高增长是近几年的现象,后续是否能够持续增长并达成规模化目标,需要市场端、用户侧对产品质量的实际体验进行验证。
多重压力下短期内难言增长
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去承受销量的下滑,但是就国内空调市场眼下的内外部环境而言,从2026冷年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想要突破2025年的历史性峰值存在着巨大挑战。
一方面,经过刺激型政策实施后的市场需求总是会出现大幅波动,大量需求被提前释放之后使得未来的增量机会变得稀少,这在产业发展上已经被反复证明过。另外一个方面,2025冷年零售量在增长的同时,出货量也在增长,而出货量的创新高意味着库存压力始终没有实质性的扭转。
更为重要的是,2025冷年很多企业的经营质量并不如预期。宏观层面也在呼吁各行各业避免过度内卷,而以铜铝为代表的材料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困扰行业的极端价格战将会适度缓解;但受被低价长期教育的影响,均价上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用户需求。
近两年空调行业内还有个细分趋势,那就是各大企业都在纷纷加大家用中央空调产品拓展,本就陷入存量化阶段的分体式空调的市场份额,将会被进一步压缩。所以,2026冷年整个空调行业显得压力重重,哪怕是国补如上半年那样全面而顺利的进行,家用空调的零售量和出货量也未必会再现大幅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