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矛盾会不会造成气荒?老百姓会不会挨冻?天然气价格会不会上涨?
三问供暖季天然气保供形势
今冬北方供暖季陆续开启,天然气供应情况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民生大事。供需矛盾会不会造成气荒?老百姓会不会挨冻?天然气价格会不会上涨?日前,《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三大油企全面启动资源互供
从今年初开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就为冬季供暖采取一系列未雨绸缪的措施,从国内增产、增大进口、加快互联互通工程和储气库建设等方面入手,让保供具备坚实的资源基础,保供预案随时可以雪中送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生产天然气12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5%。作为供气主力军的中国石油,近年来天然气产量一直呈箭头向上态势,继2017年首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之后,2018年生产天然气1093.
中国石化重点加大京津冀周边等北方7省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供应量,筹措资源88.
作为国内最大的LNG进口商,中国海油目前已签署2000多万吨长协资源,并配置了一批中短期资源合同。今冬明春采暖季,中国海油计划供应天然气约24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5亿立方米。
自201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大力推进三大油企天然气管网和LNG接收站设施相互连通,三大油企在冬季通过LNG接收站代储代销、资源串供、管道代输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富余能力,相互提供供气服务,增强国内天然气市场的供气安全性。
据悉,三大油企已经从11月初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气资源互供,确保互联互通工程为冬季天然气供应发挥最大作用。
违规涨价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据悉,以往一些地方由于“煤改气”操之过急而引发用气紧张、补贴到位难、天然气涨价、工程未完工影响正常供暖等问题。
记者从河北、山东等省份了解到,今年不少地方稳步推进“煤改气”。在山东德州的一些村庄,天然气管道提前铺设完毕,已经开始供气。而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则暂时叫停了“煤改气”“煤改电”,严格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要求,坚持在推进“煤改气”时“以气定改”,合同签订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安全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不新增“煤改气”户数。
三大油企表示,一旦遇到突发极端天气,将立刻采取预案,保证百姓正常生活用气。
然而,冬季用天然气取暖对于一些老百姓来说还是有一定资金压力的,“煤改气”供暖一个冬季可能要增加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支出。对此,生态环境部表示,要加大清洁取暖资金投入,保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天然气保供日调度机制建立
季节性峰谷差悬殊是北方供暖季的主要问题,也是气荒的元凶。数据显示,北方冬季的用气量一般是夏季的3.5倍,部分省区市甚至更高。以北京市为例,用气量冬季最高月为夏季最低月的8~11倍。
地下储气库作为有效的调峰设施,三大油企都高度重视。在储气能力建设方面,三大油企精心组织储气库运行,提高储气库强注强采和大进大出能力,入冬前将管网管存、接收站罐存和储气库库存提升至较高水平,切实发挥好季节调峰和削峰填谷作用。
据介绍,中国石油储气库计划采气增加22.
三大油企目前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地面建设、储运设施等投入,全力推进长庆、塔里木和西南等主力气田增储上产。在进口资源多元化方面,继续增强进口管道天然气供应能力,按最大能力安排进口天然气管道运行,入冬前将现货LNG资源采购到位,确保进口资源供应稳定可靠。
进入11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各地、有关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天然气保供日调度机制,随时掌握天然气供需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解决影响供应的问题。从近期运行情况看,用气需求增长比较平稳,天然气资源供应相对充足,供需之间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