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煤 行业整体依旧处于弱势中 - 煤电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煤电 > 正文

动力煤 行业整体依旧处于弱势中

2016-01-19 08:21:46   来源:   

长期来看,煤炭企业的出路在于整合煤电资源以及发展新型煤化工

2013年9月,动力煤期货上市交易。上市初期,动力煤期货曾走出一波大涨行情,但之后就进入了振荡回落的漫长周期,其间虽有过几波短时间的季节性反弹,但是始终处于下行通道中。尤其到了2015年,煤炭市场更是不容乐观,煤价屡创新低,全行业90%以上的煤矿处于亏损中。据了解,除了拥有发电类业务的煤企能保持盈利外,其他煤炭企业大都苦不堪言。2016年,煤炭行业将更加艰难,在全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中,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以及拓展煤炭新业务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

煤炭全行业遭遇“寒冬”

外贸煤被挤压,内贸煤产销双降

2015年1—12月,中国累计进口煤20406万吨,同比减少8714万吨,下降29.92%。自2015年1月开始,政府对煤炭实行了严格的进口检验措施,微量元素等指标把一大批不合格煤炭挡在了国门之外。这一措施效果显著,从2015年全年的进口总量来看,也就相当于2014年1—8月的进口量之和。2015年11、12月,北方取暖季来临,可是需求并不乐观,虽然日耗煤缓慢回升,但处在正常偏低的水平,无法提振企业的煤炭采购积极性。目前下游火电机组未满负荷运行,部分适用于进口煤的改造机组仍然处于关停状态,进口煤采购量持续偏低。

\

图为我国近年月度原煤产量横向比较

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全国累计生产原煤336779万吨,同比下降3.7%,单月同比降幅与累计同比降幅均有所扩大;全国煤炭销量累计完成32.3亿吨,同比减少1.38亿吨,下降4.1%。2015年,煤炭市场景气度一路下滑,煤价持续低迷不振,煤企亏损面在90%以上,全行业遭遇“寒冬”。为了改善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价大幅下跌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及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手“救市”,呼吁行业限产减产、严禁超能力开采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我国原煤累计产量比2014年同期减少了1.45亿吨。

下游需求疲软,煤炭运输逐渐缩减

2015年1—11月,全国铁路累计煤炭发送量18.2亿吨,同比减少2.8亿吨,下降13.5%。全国铁路电煤发送量累计完成12.47亿吨,同比减少1.87亿吨,下降13.1%;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发运煤炭5.87亿吨,同比减少4428万吨,下降7%,其中内贸煤炭发运完成5.82亿吨,同比下降7%,外贸煤炭发运完成471万吨,同比下降13.5%。

可以看出,不论是铁路运输还是航运,煤炭总运量均有所减少,铁路运输方面更是明显。下游煤炭消费总量的缩减造成了港口库存的积压。而面对占煤炭成本近一半的运输成本,很多企业选择减少煤炭输出以降低亏损。此外,到2020年,国家电网将建成“五纵五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27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具备4.5亿千瓦的跨区跨省输送能力,这将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高等问题。2016年,这方面的投入还将加大,煤炭运输的逐步衰减将成为大趋势。

煤电在清洁能源挤压下求生存

火电呈现逐年缩减趋势

近两年来,火电作为电力行业老大的地位逐渐削弱,火电占比逐渐下降。2015年1—11月,有9个月份火电发电量同比萎缩,而火力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更是已经连续21个月同比增长为负。除了今年降水量较多造成的水电出力占比持续增长外,国家对新能源的扶持是火电被挤压的关键所在。2015年1—11月,全国核电发电量15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增加11.5个百分点。此外,同期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风电厂发电量16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

水电发力不容小觑

从发电总量上来看,水电还不能与火电的主导性地位抗衡,但从逐年变化的趋势来看,却在此消彼长。水电最大的特点是周期性波动较强,当7、8月汛期来临,水力发电量迎来高峰,火力发电只能让路,在国家调度中心的统一调配下,火电厂会关停部分机组以避免电力浪费。而水电站拥有蓄水发电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汛期过后,水电依然能够持续供应一段时间。随着这两年降雨量的增长以及大量的水电发电设备投产,水电持续对火电形成强有力的挤压。若降水量适宜,未来这一趋势很可能将继续上演。

光伏发电高速发展

\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潜力巨大,到2030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相当于少建30多个大型燃煤电厂。国家未来三年将投资200亿元补贴光伏业,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按照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制定的目标,2015年中国力争新增并网光伏发电容量1500万千瓦。未来光伏行业政策会更具稳定性。国家能源局将推动光伏发电领域金融创新,推动补贴资金及时到位,推动金融机构积极投入光伏发电行业的投资。同时,将会同有关部门,在示范区、新能源城市等推动建立分布式电力市场。可以预计,未来光伏发电量将继续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风力发电在探索中前进

我国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资源约为2.53亿千瓦,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2015年上半年中国共有270个风电场项目开工吊装,新增装机共5474台,装机容量为1010万千瓦,同比增长40.8%。其中,海上风电共装机50台,装机容量16.6万千瓦。

\

图为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比较

根据规划思路,“十三五”期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将达1亿千瓦,年均新增规模达2000万千瓦,其中,“三北”大风电基地5年内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中东部中低风速资源区新增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争取累计达3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风电行业发展的重头戏仍然在九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20年,国内风电累积总装机可达3亿千瓦;到2050年,总装机规模达到300亿千瓦,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能源。

核电发展兼顾安全与节能减排

\

图为近年我国核电产量当月值和累计值比较

2015年1—11月,全国核电发电量15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8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53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并网核电站已达到30座,在建核电站21座,计划新建核电站43座。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核电平均供应比例超过16%,而中国核电占比不到2%,差距较大,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全球运行核电机组超过450台,核电装机容量约4亿千瓦。考虑到中国能源结构的特殊性,预计未来核电增长空间也在5倍以上。核电在兼顾安全之后,在节能减排方面显然有着巨大优势,这些都将使核电成为挤压火电的重要利器。

工业用煤的增长依托新型煤化工的发展

传统行业用煤量持续萎缩

2015年,由于电价下调、煤炭价格一路下跌,使得铝成本不断降低,加上新增产能仍然可观,我国的电解铝产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11月原铝(电解铝)产量268.32万吨,同比增长4.2%,环比小幅上涨0.31%;1—11月原铝(电解铝)产量合计2913.97万吨,同比上一年增长19.57%。在产能过剩的原铝行业,如此大规模的增产必然带来更加严重的供应过剩,进而导致铝价一路下跌。而随着铝价下跌所带来的企业亏损和停产,电解铝产量环比已经开始下降,未来还将进一步减少,相应地,煤炭的需求也会下降,未来电解铝耗煤量较为悲观。

此外,水泥行业也是耗煤大户。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衰退,水泥行业产量明显下降,短期内也难有提振。预计未来一年依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增长,但同时,中西部地区基础设置建设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级项目,有望对水泥行业有所提振。

\

图为我国水泥产量月度值以及累计值比较

总之,不论是电解铝还是水泥耗煤,未来需求量都不会保持大幅增长,甚至保持现有水平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工业用煤前景并不光明。

新型煤化工将成为煤炭行业的突破口

传统的煤炭消费无外乎作为能源用于发电、作为工业原料用于工业化生产等几大类用途。面对我国庞大的煤炭产能以及数千万依靠煤炭吃饭的职工,开发新的煤炭经济增长点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重点。煤化工尤其是更环保的新型煤化工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褐煤提质、煤制乙二醇和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是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将在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中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说,煤化工行业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污染较为严重的煤炭面临着被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替代的威胁。长期来看,煤炭的发展出路将从直接燃烧的一次能源向深加工的煤化工、新型煤化工转变。在此背景下,动力煤价格短期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2016年继续振荡走低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但由于前期跌幅较深,下跌速度趋缓,盘面将以振荡走势为主,低点在250元/吨附近。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