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应急亮“尖兵” 央企责任筑“长城” - 煤电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煤电 > 正文

电力应急亮“尖兵” 央企责任筑“长城”

2025-08-20 08:09:33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电网”)举办2025年国企开放日暨太平洋岛国来访参观活动,发布公司2024年“五星佳”社会责任实践报告。活动现场,从VR实训现场的沉浸式演练到台风体验室的呼啸风声,一场融合责任展示与应急实力的“开放盛宴”在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南方)生动上演。

近年来,广东电网积极融入国家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设,在全国率先构建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南方)、国家级电力应急研究中心(广州)的“一基地一中心”双国家级平台,做足“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抢”应急准备,先后打赢抗击台风“摩羯”、多地特大暴雨、广东肇庆怀集洪水等应急“战役”,获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在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南方)的虚拟现实实训室,随着设备启动的提示音,特勤队员头戴VR设备,在虚拟场景中精准完成登杆、接线等一系列操作,动作行云流水。旁边的解说员介绍,这种“沉浸式”训练能让队员在安全环境中积累实战经验,这正是广东电网应急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底气所在。

移步台风体验室,8级模拟风力瞬间掀起衣角,模拟雷电噼啪作响,地面轻微晃动带来的眩晕感让现场嘉宾不禁抓紧扶手。“这和台风登陆时的感觉太像了。”嘉宾代表表示。

做实“平时之功”,方能凝聚“应急之力”。这些沉浸式的体验,恰是广东电网开展抢修“闪电战”的生动场景。2024年以来,南方区域多地连续遭受台风、强降雨、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广东电网充分发挥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和管理机制等优势,高效应对多起自然灾害。

2024年,为应对超强台风“摩羯”,广东电网统筹全省资源,集结各方力量“大兵团”联合作战,日夜兼程、双线拼抢,攻克湛江、援战琼岛,累计出动人员42530人次、抢修车辆13127台次、应急发电车336台次、应急发电机728台次,两万余名党员奋战在抗风救灾抢修复电一线,10天实现广东104余万用户全面复电,并承担海南主网过半抢修任务,提前两天实现海南受灾地区“户户通电”。

2025年,受台风“蝴蝶”引发的持续强降雨影响,广东怀集全县各地均不同程度受灾。为全力攻坚怀集灾区抢险,广东电网组织超2500人,为政府、医院等单位提供应急电源,配合救助受灾群众,推动企业复电生产,在72小时内全面恢复当地4.97万户居民供电。

应急装备库内,6大类应急装备整齐排列,宛如“电力应急兵器谱”。履带式立杆机器人的金属履带泛着冷光,钻孔立杆车的机械臂灵活转动,一旁的高通量卫星便携站正展示着实时通信效果……据解说员介绍,这些科技“新利器”在应对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年的怀集县抢修复电现场,照明无人机、载重无人机、数字集群通信、宽带自组网系统、高通量卫星便携站等科技设备,帮助后方第一时间全方位了解现场情况,大幅提升了抢修复电效率。

2024年,面对台风“摩羯”造成的严重灾害,广东电网在全国首次应用“中继无人机+卫星实时传送”技术,在湛江徐闻锦和镇六极岛的勘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由于道路阻断,人员和设备无法登岛,广东电网利用这一先进技术,用中继无人机应急勘灾,并借助卫星通道实时传送灾情画面至应急指挥中心。这一技术为抢修复电决策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保障了后续工作顺利进行。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电网还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依托应急指挥数字化平台完成“应急一张图”开发应用,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立体防灾、识灾、救灾科技体系,实现灾前防御更科学,灾中守护更周密,灾后抢修更高效,全力支撑勘灾抢险救灾工作。

人才是应急能力的核心。广东电网创新应急特勤队准军事化驻训管理机制,按“一年两批,每批一年”培养机制,驻地常备30名应急特勤队员的应急力量,并7×24小时备勤值守,培养积累一批骨干人才。据解说员介绍,这里的驻训应急特勤队员一年期满返岗后将转为预备役,建成“若有战、召必回”的电力应急“尖刀连”,锻造一支守护平安中国、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可靠的“南网铁军”。

如今,这支“南网铁军”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就在今年6月,广东电网为提升应急能力和协同处置水平,以战代训,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三方四家应急演练,协助国家能源局组织5个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联合开展跨企业、跨区域的“光明守护-2025”电力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检验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的跨区域支援能力和多部门协同机制。

应急管理不是“事后补救”,而是“全程守护”。广东电网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坚持依湾而立、向县而兴、创新而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以高水平安全全力支撑经济大省挑大梁和一流湾区建设。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