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会上,“隐形冠军”企业邦普循环被作为定向循环典型案例点名。据悉,全国超80%锂电池回收标准由邦普循环牵头和参与研制,其中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全部由该企业牵头和参与研制,牵头超60%。
行业现状:政启新局,业待破茧
退役动力电池既是环境隐患,也是城市矿产,而标准正成为打开这座宝库的关键钥匙。
政策框架初步建立。今年以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政策密集出台。
《方案》明确提出完善标准体系。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废弃电池化学品回收利用评价技术规范》《废弃电池化学品处理处置术语》等五项国家标准,进一步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
刘洪生介绍,截至目前,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商务部发布《关于修改<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决定(征求意见稿)》,首次将动力电池回收纳入报废机动车监管核心。
行业顽疾依然难解。尽管政策不断加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计,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28年起退役量将突破400万吨关口。但规范化回收率尚不足50%,灰色拆解作坊屡禁不止,产业正面临退役潮与回收难的双重考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邦普循环副总裁余海军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存在“僧多粥少、价高者得”的困境。
受市场成本因素驱动,大量废旧电池流入了“小作坊”等非正规回收渠道。回收渠道不畅、回收获益低、处置成本高、环境风险大是阻碍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的主要问题。
余海军指出,电池进入消费渠道后高度流动分散,退役电池犹如高度离散型“移动矿山”,难以短时间形成统一的标准回收系统。
“更为棘手的是,电池经过多次再利用后的发生产权转移,去向管控难、二次回收溯源复杂,这也是目前解决动力电池回收之路的一大难题。”余海军强调。
破局之路:政企协同,精准施策
面对动力电池回收的困境,政府和企业正在协同努力,从多个维度破解行业痛点。
刘洪生介绍,动力电池结构复杂,应用场景多样,涉及行业众多,给高效回收利用带来挑战。为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工作统筹管理,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共同推动组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刘洪生举例说,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在行业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我们正在推进上述国家标准外文版的研制工作,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全球化推广应用。”刘洪生透露。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有关部署,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在收集储运方面、物理处理方面、化学再生方面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发布,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一级巡视员尤勇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以“标准化”手段推动动力电池科学规范回收利用,“十三五”以来,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累计发布动力电池编码规则、材料回收要求等3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初步构建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
技术创新驱动回收效率提升。在技术层面,通过标准化引领,动力电池回收效率显著提高。
刘洪生介绍,通过实施应用标准,部分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6.5%,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据悉,邦普循环创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佛山,是宁德时代的控股子公司,其主营业务是电池循环利用。过去十几年,伴随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营收从几亿元增至数百亿元,成为全球电池回收领域的龙头企业,自2005年首次提出“回收本无序,标准须先行”理念,专注于电池回收标准化工作,不断攀登行业与国家标准的高峰。其自主研发的DRT定向循环技术已转化为先进标准,2024年处理废旧电池超12万吨,再生锂盐1.71万吨,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余海军认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大规模产业化的核心难点在于产业链“分段式”布局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他指出,国内回收行业仍处于“分段式”分布高峰期,企业多投资某个单一环节,缺乏覆盖从“生”到“死”全链条的系统性规划。
为解决这一问题,邦普循环与宁德时代构建了“定向循环”闭环生态,实现了从新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到应用,再到回收、分析拆解、冶炼提纯和材料再生产的全生命周期闭环。
“这种模式实现了正向产品开发和逆向产品设计的同步迭代,为全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余海军说
未来路径:产业发展,标准先行
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安全可持续与国际竞争力具有双重战略意义。
据介绍,邦普循环,作为国家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起草工作组及废弃电池化学品处理处置工作组双组长单位,过去十余年期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积极协同和配合国家相关部委开展标准研究、政策法规研究,服务行业,服务国家战略,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除了动力电池回收标准制定,邦普循环还支撑了全国18个标委会开展电池回收标准研究,涉及有色金属、化学品处置、汽车、化学和物流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邦普循环已经给行业制定445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26项。
对于标准体系的价值,余海军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分析称,对国内产业而言,标准体系可以终结无序,规范行业,并以技术驱动绿色高效发展;对国际竞争而言,标准是中国回收行业提升全球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性窗口。
他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与电池制造上已全球领先,为回收标准的实践与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基础与数据积累。这使中国具备了将国内成熟和先进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先发优势。
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余海军提出了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建设的下一步重点工作。
对内要“立强标”,通过强制性标准筑牢产业底线。“当前标准体系虽已覆盖全链条,但均为推荐性标准,约束力不足,对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作用缓慢。”余海军指出,因此,当务之急是遴选关键环节,设立强制性标准,针对涉及安全、环保、低碳及职业健康等公共利益的特定环节,将现行推荐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
对外要“定规则”,利用全链条数据优势,抢占国际方法学和标准制定的先机。余海军强调,在全球竞争中,下一步的焦点是主导“方法学”和标准(如碳核算规则)的研制,这是参与并引领国际标准的前提和重要机遇。
在他看来,“方法学”的开发必须基于大规模、可验证的工业生产场景数据,这是龙头企业所具备的天然优势。
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郭晨光介绍,由我国牵头提出的《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IEC国际标准提案已成功立项。截至目前,已有近40名中国专家活跃在国际标准组织电池相关技术机构中,实现了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组中国专家全覆盖。
余海军认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标准“走出去”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构建一个统一的专业标准化工作组织,以解决当前标准体系“分散化”和“碎片化”的核心问题。
“预计未来5-1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兴市场中,标准正成为划分赛道、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余海军说。
记者了解到,四川、内蒙古等地已在积极探索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建设,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山东肥城正在打造千亿级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链。这些地方实践与国家标准相结合,共同勾勒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未来图景。
标准之争实质是产业话语权之争。正如余海军所强调,欧美发达国家正试图通过国际组织制定“方法学”和游戏规则。中国必须将产业链优势转化为标准话语权,才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