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全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出实招应对新情况
面对外部不确定因素,去年中央定调为“稳中有变”,现在表述为“深刻变化”。
中国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很重要的来源是中美贸易摩擦。
会议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保持战略定力,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保持战略定力,还要因势利导。“中美贸易摩擦进入新阶段,对我国贸易战略、技术战略提出很多挑战;我们已经提出了关于WTO规则调整的方案,未来国际规则会强劲重构,也会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在保持战略定力前提下,改革的重点要适当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会议强调,要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难题、解新题,加快改革创新,推动任务落实,强化制度集成,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应对挑战、抵御风险能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近年我国最明显的变化是,加快推出高水平开放举措。刘元春表示,去年博鳌亚洲论坛以来,我国高水平开放举措不断推出,围绕外资的进入、技术保护、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来对冲外部挑战。
面对外部冲击,我国已经备有预案。
就业为当前工作重点
会议强调,要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难题、解新题。改革工作中要统筹全局、整体推进,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要把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
就业,无疑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优先”首次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去年年中政治局部署推出的“六稳”政策,“稳就业”放在首位。
围绕就业的工作和政策在不断推出。
“我们的工作重心,要根据形势适时调整。比如去年二季度以来,稳增长压力加大,稳就业被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这就决定了我们当前出实招的重点。像5月以来,国务院多次会议谈到就业问题,说明稳就业是当前工作的重心”,刘元春指出。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
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意见》。
十九大提出追求高质量发展以来,宏观调控体系需要随之调整。中央有关部门围绕相关宏观调控目标、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保障体系等召开多次会议讨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该指导意见获得审议通过。
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国内和国际的关系,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原来对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考核,是以GDP为核心的。追求高质量发展,与原本粗放式发展有本质区别,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多重目标如何协调,如何避免政出多门影响落实,政策目标以什么为主,都需要有更具体的安排”,刘元春指出。
刘元春还表示,经过这一两年时间的酝酿,大家感觉未来宏观调控体系,仍然需要一些指导原则和量化指标,来协调各方行动。
“以前宏观调控是以基建、地产等来稳投资,现在宏观调控模式明显变化,比如稳基建与补短板结合起来,加大包括
宁吉喆指出,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态势,市场信心一定会不断增强。下一步,将聚焦市场主体普遍关切,释放更加清晰稳定的政策信号,强化政策评估和沟通,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推介解读,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