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5月份以来,铁矿石价格和多数钢价创出历史新高,引发多方关注。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同日,因美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走高引发市场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担忧,股市及大宗商品价格承压,继而引发钢材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行。5月17日,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据有关机构监测,国内重点城市6.0毫米高线均价为6304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下同)下跌177元/吨;25毫米Ⅲ级螺纹钢均价为5765元/吨,下跌195元/吨;5.5毫米热轧板均价为6244元/吨,下跌169元/吨;1.0毫米冷轧卷均价为6961元/吨,下跌131元/吨。短期来看,恐高情绪蔓延、乐观情绪降温,钢材市场有所波动;但从中长期来看,受三大因素支撑,钢材市场仍将高位平稳运行。
因素一:需求总体趋于旺盛
今年初以来,全球及国内经济复苏形势强劲,全球贸易活动加快,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屡创新高,彰显钢材需求旺盛态势。
从全球经济形势看,5月11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期报告提出,鉴于世界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4.7%上调至5.4%。其中,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7.2%上调至8.2%,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3.4%上调至6.2%,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从5.0%下调至4.2%。报告最新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将增长5.0%,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最不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0%。2020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8.64亿吨,同比下降0.9%,扣除中国增长部分,同比下降7%,产量减少6800万吨,减量较大的是日本、美国、印度。全球1万美元GDP平均消耗0.22吨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平均消耗量较低,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消耗量较高,中国2020年达到了0.7吨,美国2020年为0.03吨。按照2020年全球GDP为84.68万亿美元增速(5.4%)且发展中经济体增速较大来测算,将带来粗钢需求增量近亿吨。世界钢铁协会也预测,2021年全球钢铁需求量将增长5.8%,即1.08亿吨,特别是世界(除中国外)增长9.3%,即0.75亿吨,集中在海外区域。从国外大型钢铁生产企业看,需求订单饱满,利润创出新高,发货期达3个月以上,部分钢厂甚至停止短期接单,有效验证了需求增长态势。
从国内钢材需求看,第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速为2.9%,其中房地产为7.6%,基建投资为2.3%,制造业下降2%。2021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3.65万亿元,尽管第一季度仅发行264亿元,但叠加去年未用完的专项债结余资金及年度额度,预计后续基建投资资金保持充裕;建筑钢材成交量在节后快速反弹,成交量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基建和房地产拉动工程机械需求增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月~4月份纳入统计的26家主机制造企业销售挖掘机械产品17.3万台,同比涨幅为52%。其中,国内市场销量为15.4万台,同比涨幅为47.8%;出口销量为1.88万台,同比涨幅为100%。汽车消费持续回暖,新能源汽车增长潜力巨大,芯片短缺影响有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造船需求恢复性增长,1月~4月份中国船厂累计获得248艘新造船订单,已达去年全年订单的八成,新签集装箱船126艘,同比增长4倍;家电出口需求继续好转,国内房地产竣工周期叠加家电消费刺激政策,整体需求有望继续增加。
从国内钢材进出口看,海外市场缺少钢材,价格较国内持续走高,导致出口势头和热情高涨。1月~4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2565万吨,同比增长24.5%;累计进口钢材489万吨,同比增长16.9%。前4个月,中国贸易货物进出口总值为1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比2019年同期增长21.8%,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总额的六成,汽车、家电出口增长较快,钢材间接出口同步拉升。近期对钢材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在中长期将有利于优化钢材出口结构,但目前钢材内外价差较大,短期影响有限。
因素二:全球流动性宽松短期内难以逆转
今年初以来,大宗商品很大程度上受全球流通性极度宽松影响,加之全球超级商品周期持续发酵,形成超强经济复苏预期,推动价格上涨。鉴于全球经济仍在复苏阶段,加之部分区域新冠肺炎疫情恶化,全球流动性宽松局面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
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海外经济体自2020年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表,美元指数趋势下行。欧盟3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10.1%,居于2007年以来的历史高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2020年3月上旬的4.29万亿美元大幅扩增到2021年3月下旬的7.77万亿美元,增幅达到81%。2021年2月份M2同比增速达到了27%,是美国自19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远超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时期的同比增速高点(13.81%)和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的同比增速高点(10.36%)。3月份M2增速高达24.26%,处于历史高位水平。4月份美国CPI同比从2.6%上升至4.2%,为2008年9月份以来的最高点,通胀的超预期上升形成对流动性收紧的预期,但内核主要是交通运输及住房贡献,侧重于消费需求,进而对供应链带来更大压力。从历史上看,美国缩减流动性短期会有影响,但幅度也不深。本质上应关注发达经济体M2增速维持高位情况下,大宗商品供给相较货币供应呈现滞后效应的特点。这对大宗商品等供应链的价格拉动作用依然较强。
在国内,我国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非银存款规模仍处于高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是多目标体系,根本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涵盖了对内物价稳定及对外汇率基本稳定。4月份最新数据显示,受社融增长放缓和去年同期基数偏高的影响,M2余额为226.21万亿元,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至8.1%,较3月份和去年同期分别低1.3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但银行间流动性仍较为宽松。M2下降带动实体部门存款增长放缓,对非银存款的影响却有限;非银存款的增速虽然有所回落,绝对水平依然接近2020年上半年逆周期政策刚推出时的水平。
5月12日,央行发布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受预期需求旺盛、供给落后于需求、极度宽松的流动性等影响,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生产价格指数),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央行也同时提到,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在货币政策上形成对钢材市场稳定运行的有效保障。
因素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供应面预计会长期收紧
2020年底,工信部提出2021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目标,并在此后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这一立场基调。近期,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工作的通知,重点检查产能退出情况及2021年粗钢产量压减情况。然而,需求持续超预期,4月底螺纹钢表观需求量达475万吨,达到2020年同期高点水平。2020年由于疫情导致终端停滞近2个月,随后的旺季表观需求量达到历史峰值存在一定的赶工因素加成,因此,当前需求表现能达到或者接近往年同期水平,超出市场普遍预期,钢材去库存速度未减,供需偏紧叠加“去产量”预期推动,整体价格韧性依旧较强。2021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计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仍将持续推进,全国环保检查按照常态化检查进行落实,供应面长期收紧、环保成本上升的局面将成为钢价底部坚实的支撑,主要矛盾逐步转移到需求端。
当前影响铁矿石行情最关键的是钢厂提产的动力,以及对铁矿石涨价的接受度。前期因钢材利润扩大,刺激了钢厂的提产动力,并提振了中高品位矿石需求及钢厂的补库需求,使得铁矿石价格上涨。后市若钢材利润回落,或者国内扩大限产范围,钢厂提产动力受限,对铁矿石高价的接受度也将下降,使得铁矿石价格承压。2021年,四大矿山增产约3700万吨,其中主要以淡水河谷恢复产能为主,约贡献3100万吨的增量;澳大利亚三大矿山发运则保持稳中有增的节奏,供应增量约为600万吨;且200美元/吨以上的铁矿石价格足以推动国内与海外数量庞大的低品位、高成本闲置矿山加入供应序列,将有助于缓解铁矿石的结构矛盾。
总体来看,钢材需求增长、流动性宽松、疫情及碳达峰导致的供需错配等三大因素将有效支撑国内市场稳定运行,钢材需求有望继续保持高位,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以及较强的减产预期依然支撑钢价,如限产加剧情况下甚至将再度推高钢价。在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后,钢材供需两端有望趋稳,钢材市场将保持平稳运行。但我们仍需密切关注和警惕通胀整体持续上行风险,特别是下游需求支撑强度和资金安全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