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将成为全球钢铁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者和驱动者,这是意愿,也是现实。但钢铁业面临的很多共性问题和挑战,不是哪个企业或哪个国家可以独立应对、独立解决的。”10月15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暨2023年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何文波强调了“合作”对于全球钢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钢铁企业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如何通过新一轮的绿色转型实现钢铁行业的新发展,已经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钢铁企业和企业家们需要作答的命题。
以此为背景,“在绿色转型中谋求新发展”主题论坛于此次大会期间举办。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做特邀发言;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民革,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刚,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志祥,印度钢铁管理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阿马伦杜·普拉卡什,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贝纳金·肖巴尔,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毅仁,湖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究圆参与论坛讨论,并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给出自己的思考和答案。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主持论坛。
理念先行:
是挑战,更是机遇,也是行动指南
从某种意义上讲,局限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发展的障碍。但通过参与论坛的各位企业家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高站位、大局观,同时还有对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钢铁发展新动能的高度赞同。
坦承压力,视其为企业生存发展之必需。“一定是活着的企业才能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有一个竞争力问题”“谁抓住了低碳经济的机遇,谁就能够生存发展得更好”“对钢铁行业而言,这既是保持生存的压力问题,又是关系到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问题”……中国钢铁企业家的认识与阿马伦杜·普拉卡什的观点不谋而合。
阿马伦杜·普拉卡什分享道:“对我们来说,碳减排不是商业方面的优先事项,而是生存方面的事项,其他事情都在这一事项之下。在做项目投资规划时,我们也会优先考虑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赵民革强调:“在绿色转型的同时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作为基础性行业,钢铁产业绿色转型会带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为社会绿色转型做出贡献。”
洞见机遇,逐鹿全球低碳技术领域领头羊。曹远征从国际合作的角度表示,面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低碳有望成为各国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向。“作为在联合国工业目录上唯一一个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中国的低碳技术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所有技术都有商业实践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不仅可以实现技术自立自强,还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该领域的引领者。”他说。
曹远征分享了一组投资数据加以佐证。《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要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为实现该目标,到2050年中国需要持续投资100万亿元以上;若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中国需要持续投资138万亿元以上。“这就意味着在未来20多年,中国每年将投资3万亿元到4万亿元,这是很大的经济增长发动机。”他说。
这一观点引发张志祥的强烈共鸣:“我国工业化时间较晚,很多先进技术原创地不在中国,而是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中国钢铁有望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的输出者。”
同时,中国钢铁也有成为输出者的优势:一是基础的科研能力,中国的冶金工程学已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二是产业基础,中国钢铁工业规模已经占据世界半壁江山;三是汽车等下游产业低碳转型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这些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创造了条件。
在钱刚看来,绿色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份行动指南。据介绍,中信泰富特钢已编制发布《中信泰富特钢低碳路线图》、汽车用特殊钢的PCR(产品种类规则),同时也在近零碳排放电炉的项目申报工作过程中积极行动。
李毅仁认为,绿色低碳转型是所有钢企面临的新赛道,或早或晚,终归要进入此赛道。河钢集团一直在努力成为新赛道的起步者、推动者、示范者。从2013年最早提出“人、钢铁和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到大规模地进行厂区的绿色清洁生产改造,到2018年大幅推进城市钢厂搬迁、超低排放改造,再到2021年提出“6+2”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到2022年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的全面贯通,再到今年在业内率先发布《河钢集团低碳排放产品发展规划(2023—2026)》,河钢将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为战略行动,形成了系统推进绿色发展的格局。
据粗略估算,参与该论坛的中国钢铁企业总产能达到2.5亿吨以上。在姜维看来,这些关于绿色低碳转型的真知灼见,说出了整个钢铁业的心里话,足以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积极奔赴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与魄力。
谈经论道:
立足特色实事求是因企施策
中国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是引领世界钢铁的绿色革命、浩大工程,虽然执行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标准比欧盟、美国、日本高出一个数量级,但中国钢企依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而在低碳发展层面,钢铁企业也正在积蓄起越来越多的“能量”。
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建龙集团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张志祥介绍,建龙集团不仅着力推动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如在内蒙古投资的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已经实现稳顺生产,而且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并提供服务。如建龙围绕光伏产业积极进行产业延伸,投入生产强度更高、质量更好的光伏支架,使太阳能发电更有竞争力,同时在钒电池储能、氢能源等方面开展布局。“建龙的自发电量占比很高,目前外购电已经减少到40亿千瓦时,未来要做到2吉瓦的光伏发电,着力实现全部使用绿电。”张志祥说道。
特钢产品的能耗往往较普钢较高,但在钱刚看来,这也正是其节能降碳的潜力所在。
中信特钢始终坚持绿色制造、制造绿色的理念。其中,制造绿色意味着一方面,中信特钢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低碳领域积极布局,大力开发新品种;另一方面,中信特钢着力开发轻量化、长寿命、高强度的产品。“以目前开发的低密度、高强度、高韧性钢为例,比传统钢材密度低10%以上,实际分量减轻。这也是一个降碳的主要逻辑。”他说。
现实中,有的企业对绿色低碳转型表现出了“纠结”。一方面,新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配套的建设往往需要巨额的投入,颠覆性技术有个“双十”的说法,即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投入,巨额的投资企业无法以一己之力去承担;另一方面,新技术是钢铁企业的一场“自我革命”,会带来巨额的沉默资产,若没有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难以实现上述目标。
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贝纳金·肖巴尔对此表示,钢铁行业是脱碳非常难的行业,但大家要着眼长远,要看到20年、30年后,而不是几年后的发展,因此行业要投入资金支持创新、要引入绿色技术。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对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印度钢铁而言,也面临着不小的难题。阿马杜伦·普拉什卡表示,印度已经提出了低碳发展愿景,目标是在2070年实现碳中和。根据印度钢铁管理局数据,印度钢铁业的平均吨钢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约3.1吨降低到2020年的约2.6吨。印度已设定的目标是在2030年将碳排放总量较2005年减少30%~35%。阿马杜伦·普拉什卡坦言,印度政府对于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也在讨论中,但毫无疑问,中国在碳减排方面比印度要领先很多年。
“碳”寻未来:
凝聚共识 积极开展低碳绿色转型行动
今年10月1日,全球首个“碳进口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2026年1月1日将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对于这一机制的实施,业内普遍认为,短期冲击不大、风险可控。但长远来看,中国钢企必须积极应对。
这意味着,中国钢企必须凝聚绿色低碳转型共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李毅仁建议,一方面,将钢铁行业尽快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另一方面,钢铁企业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河钢集团将在3个方面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体系:一是工艺结构创新。河钢基于直接还原铁(DRI)+电炉的基础工艺,规划了6条绿色低碳工艺路线。二是能源结构创新。河钢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正式贯通,正在谋划推进二期;与中石化签署共建绿色氢能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研究氢冶金示范工程绿氢供应综合解决方案。三是材料技术迭代。河钢着力实现用更低排放的钢铁材料替代钢铁材料,根据《河钢集团低碳排放产品发展规划(2023—2026)》,到2026年,河钢将具备741万吨低碳排放产品生产能力,平均碳排放强度比2021年同口径可降低52%。
谢究圆表示,面对绿色低碳的新趋势,湖南钢铁将着力做好“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做好产品,服务好下游。未来,湖南钢铁要为汽车、家电、造船、能源等下游行业提供更高强度、更有性能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其适应碳经济的挑战。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湖南钢铁将把极致能效、超低排放改造等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展示企业形象的一个发力点,实现产城融合的目标。三是坚持开放共享的思路。湖南钢铁下一步将加强多方合作,及时跟进了解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趋势及推广应用情况、标准的变化等,在开放合作中来推进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阿马杜伦·普拉什卡分享了印度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措施。印度钢铁管理局批准成立了13个绿色钢铁特别工作组,以确定绿色钢铁发展的路线图。这13个特别工作组的任务可以分为以下4类:第一类负责关键推动指标的制订。例如,定义绿色钢铁的概念,制订钢铁厂碳排放的基准、认证和监测等。第二类负责制订政策框架,在关键应用终端创造对绿色钢铁的需求。第三类旨在推动供应方提高能源效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增加选矿、球团和废钢的使用,确定2030年前绿氢的需求,采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并探索在直接还原铁生产中向绿色钢铁的过渡途径。第四类侧重于研究和开发,探索创新的融资机制,针对世界各地为绿色钢铁生产而采取的措施,探索可能的合作和技术开发。
阿马杜伦·普拉什卡表示:“印度还将拓展废钢的来源,满足低碳炼钢工艺的原料需求。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钢铁行业的碳足迹,帮助印度应对气候变化。”
路虽远,行则将至。赵民革提醒道,绿色转型是方向,但保持节奏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