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 坚定信心
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的报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 谭成旭
(2024年1月12日)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会员代表: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首先祝大家新年好。去年初,我作为轮值会长发表讲话,对钢铁行业开新局、谋新篇、创新绩充满信心。一年来,钢铁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帮助下,广大会员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围绕“1231”行业发展目标,有序开展各项工作,行业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下面,我代表理事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2023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2023年是钢铁行业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钢铁行业真抓实干,积极适应市场、主动对接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深化对标挖潜,生产经营整体保持平稳态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做出了钢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供给强于需求、成本重心实际下移幅度小于钢价降幅,钢铁行业运行呈现“需求减弱、价格下降、成本高企、利润下滑”的态势,提质增效难度加大。
钢铁生产强于消费,品种优化满足了下游需求。前11个月,全国钢产量9.52亿吨,同比增长1.5%;生铁产量8.10亿吨,同比增长1.8%;钢材产量12.53亿吨,同比增长5.7%;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8.74亿吨,同比下降1.9%。预计2023年,全国钢产量约10.2亿吨,同比基本持平;粗钢表观消费量约9.4亿吨,同比略降。钢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绿色低碳驱动的新能源用钢等钢铁新需求增长,汽车、造船、家电等传统用钢需求提质。钢铁行业积极调整品种结构,满足了下游需求。前11个月,我国钢筋、线材(盘条)产量分别同比下降2.2%、0.4%,电工钢、不锈钢产量同比增长14.6%、13.3%。
钢材出口增长,缓解了国内外市场阶段性供需矛盾。前11个月,我国出口钢材8266万吨,同比增长35.6%,出口钢坯302万吨,同比增长214.1%;进口钢材698万吨,同比下降29.2%,进口钢坯273万吨,同比下降56.0%;折合净出口粗钢7960万吨,同比增长63.8%。预计2023年,我国钢材出口超9000万吨,仅低于2014—2016年出口规模;进口约760万吨。钢材出口增长是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体现,缓解了国内外市场阶段性供需矛盾,但在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下,也面临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需引起企业重视。中国钢铁坚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定位,不鼓励普通产品出口,保持一定比例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促进行业在联接世界、参与高水平竞争与服务中不断发展。
钢材价格同比下降,进口铁矿石价格仍居高位。从原燃料端看,前11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石10.8亿吨、同比增长6.2%,进口均价为每吨112.4美元、同比下降3.8%,降幅比钢价降幅小6个百分点;重点统计企业进口铁矿粉采购成本同比上升1.98%,国产铁精矿(干基)、炼焦煤、冶金焦、废钢采购成本同比分别下降0.15%、19.17%、22.63%、15.09%。
企业效益同比下降,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低位。前11个月,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营业收入5.98万亿元,同比下降0.25%;营业成本5.64万亿元,同比增长0.55%;利润总额788亿元,同比下降23.92%;平均销售利润率1.32%,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亏损面40.22%,同比下降5.43个百分点。从月度数据看,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虽各月均保持盈利,但利润水平持续低位,销售利润率在工业行业中排名靠后。截至11月末,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55%,同比上升0.43个百分点;应收账款1803亿元,同比下降1.27%。行业总体资产状况仍处于较好水平,经营较为稳健,有抵御阶段性风险的基础和实力。
加大节能环保投资,钢企环境绩效持续提升。前11个月,重点企业节能环保类投资443亿元,比上年增加6%;钢协会员企业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1.88%,外排废水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颗粒物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9.69%、11.83%、11.92%、10.11%、6.76%和5.14%,钢渣、高炉渣和含铁尘泥利用率同比提高0.34、0.28和0.15个百分点,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利用率分别同比提高0.43、0.21和0.03个百分点。钢铁行业环保投入加大、环境绩效提升,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出了贡献。
从运行情况看,2023年是钢铁行业十分困难的一年。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广大会员企业坚持“市场判断要理性、具体措施要现实、整体应对要积极”的方针,坚持“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现定销”的原则,通过对标挖潜、管理变革努力提升系统效率、深入降本增效。宝武坚持“有订单的生产、有边际的产量、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的利润”的经营原则,首钢将极致效率、极致能效、极低成本、极优配置的理念贯彻经营生产全过程,河钢变革生产组织模式推动“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型升级,沙钢坚持苦练内功、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品种钢生产比例,酒钢推行极致效率生产组织、追求生产经营管控高效,湖南钢铁实施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促进效率提升,包钢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提升竞争力……这些应对措施为企业在严峻市场形势下守住经营安全底线、筑牢持续发展根基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钢铁行业顶住了压力、稳住了局面。
二、钢铁行业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2023年,钢铁行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232”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取得新成效,彰显了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一是控产能扩张、导向供需平衡,促进行业实现平稳运行。积极落实《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及时制订实施意见并召开落实方案宣贯会,组织推动工作落地。按季度召开行业运行座谈会,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建议有关部门优化产量调控工作,推进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启动产能置换评估,开展产能治理机制研究,从加强产能清理、继续严格产能监管、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三方面向有关部委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建立导入碳约束、导向供需平衡和优胜劣汰的产能治理新机制。这项工作已有阶段性进展,接下来还要再突破、见成效。面对供给强于需求的市场形势,呼吁企业坚持“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现定销”的经营原则,遵循“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以供需平衡为原则”的生产方式,倡导加强区域市场、专项产品市场和出口市场自律,共同维护行业平稳运行。
二是促产业集中、推动联合重组,促进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2023年,钢铁行业联合重组再添新绩:鞍钢参股凌钢,区域整合和产业布局优化迈出坚实一步;中信泰富特钢与南钢携手,打造全球最大专业化特钢企业;建龙重整西宁特钢,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宝武战略投资山钢,实现优质钢铁基地强强联合。近年来,钢铁行业联合重组取得了进展,但与产业布局优化总体目标仍有差距。钢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联合重组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作用等6大实现路径,建议国家部委牵头、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
三是保资源安全、提升保障能力,促进钢铁原料市场保供稳价。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重点铁矿项目开发,协调解决审批建设问题,动态调整项目清单和分类,2023年增加10项进入清单,涉及铁精矿产能2276万吨。去年,中国五矿陈台沟铁矿项目开工建设,鞍钢矿业齐大山和大孤山铁矿分别获得扩界采矿许可证。目前,列入铁资源开发计划的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已开工超过10项,新增铁精矿产能约5000万吨。2023年以来,国产铁矿石产量同比由降转升,前11个月同比增长7.1%。同时,推进废钢资源高效应用,呼吁主管部门统筹解决废钢领域相关问题,启动《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修订,形成以钢铁企业需求为核心的意见共识,通过标准修订实现既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又促进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的目标。
四是实施超低排放、追求极致能效,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截至去年底,共有116家钢铁企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89家企业约4.2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吨钢投资约452元;27家企业约1.05亿吨产能完成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39家企业约0.85亿吨产能正在评审中。深入实施极致能效工程,开展第二批“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申报,37家钢厂2.37亿吨产能参与培育,累计参与培育产能4.4亿吨。发布重点工序能效对标数据填报系统,夯实能耗数据治理基础,举办8场专题技术对接会,推动极致能效在全行业形成高度共识,宝武、鞍钢、首钢、河钢、沙钢、山钢、建龙、陕钢、宁波钢铁等将极致能效列入重点工作,制订方案系统推进。
五是推进EPD平台建设、编制低碳钢标准,主动构建绿色钢铁话语体系。钢铁行业EPD平台的影响力正在彰显,截至去年底累计发布100份EPD、8份产品种类规则(PCR);注册用户3300多家,涉及政府部门、钢铁企业、铁矿石企业,以及汽车、家电、建筑等用钢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EPD正逐渐成为下游企业选择供应商、打造零碳供应链的重要判断依据,家电行业已达成意向采用钢铁行业EPD平台数据作为碳足迹数据基础。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与日本、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奥地利及爱尔兰等国家的EPD平台联系推进互认,得到积极回应,与日本相关机构签订互认备忘录。发布全球首个特殊钢绿色低碳评价种类规则《(汽车用)特殊钢PCR》,获得世界钢协“Steelie奖”,在国际低碳评价体系与创新领域打上“中国钢铁印记”。开展符合低碳发展方向和中国发展条件的低碳钢标准编制,计划今年发布。
六是聚焦前沿技术、开展协同攻关,促进低碳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取得突破。2023年,低碳冶金技术路径探索取得新突破:全球首个工业级别2500立方米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在八钢投运,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取得成功,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在湛江钢铁点火投产。新版“上海共识”在鞍山发布,加大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推动行业科技创新。2023年,冶金科学技术奖申报单位数创历史新高,表彰项目10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54项。推进“世界前沿低碳共性技术开发支持计划”,为宝武、鞍钢、河钢、中信泰富特钢、钢研、河南钢铁等单位关键技术创新和低碳冶金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速新产品新材料研发,鞍钢先进高强汽车用钢低密度钢系列产品、宝武无取向硅钢产品、首钢取向电工钢产品等全球首发,新兴铸管自主研发的铸管生产装备打破国际垄断,河北龙凤山“4N级高超纯铁的研制与开发”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类唯一金奖,钢铁企业高质量履行钢铁材料供给保障使命。
七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打造数字生态,促进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钢铁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形成包含智慧生产、质量管控、设备运维、无人库区、安环消防多业务集成的平台管控架构,实现了生产效率提高、能效水平提升、质量稳定性提高、员工劳动强度降低。目前,钢铁行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到54台(套)/万人,90%的钢铁企业建立了生产制造执行及能源管控系统。围绕“搭平台、抓基础、树标杆”统筹整合优质资源,打造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资源池。组织举办智能制造创新大赛(钢铁行业赛道),遴选发布《2023年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推荐目录(97项)》,编制并发布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等行业指引性文件,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引导行业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八是强化供需衔接、深化产业链合作,促进钢铁材料应用拓展。我国钢材消费总量已达峰,推动材料替代与升级、扩大钢铁应用十分必要。去年12月,钢协开展了2023年度跨产业巡回办公和高质量发展干部培训,与电力、石化、建筑、汽车、航运等行业深化交流,共商供需合作新路径。加快推进以推广钢结构建筑为主攻方向的钢铁材料应用拓展计划,促进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全产业链标准、规范有效衔接,扩大钢结构推广应用。2022年,我国钢结构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预计2023年可实现5%~6%的增长。搭建上下游交流平台,2023船舶用钢供需座谈会促成23场签约,9家船企与首钢、湖南钢铁、龙腾特钢、日钢营口中板公司等多家钢企签订长期直接采购协议。
九是加强沟通交流、推动务实合作,促进国际化进程稳步前行。去年10月,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暨2023年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第57届世界钢铁协会年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中国钢铁绿色低碳转型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也被寄予更多期待。在征求会长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钢协受邀参加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钢铁标准原则发布会等国际交流,表达中国钢铁立场。组织举办第十七次中国东盟钢铁交流会、第二十七次中日钢铁官民对话、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冶金工业展,加强多双边交流,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或地区行业协会、主要钢铁公司、主要驻华使馆开展线上线下交流25次,推动务实合作。召开推进钢铁行业国际化进程专题座谈会,借鉴国内外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经验,梳理问题、提出对策。
2023年,钢铁企业国际化合作再结硕果,宝钢与合作方签约,在沙特阿拉伯建设全球首家绿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厂;印尼德信钢铁一期扩建主体工程竣工,成为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单体钢铁企业;建龙马来西亚东钢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填补了马来西亚生产建筑、家电等领域用板材的空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钢铁企业已建成海外钢铁产能合计2540万吨。
十是创新培训形式、推动岗位练兵,高起点高标准加强行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成功举办“河钢杯”第十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首届钢铁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知识网络竞赛,带动累计20万产业技能人才岗位大练兵。联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第三期钢铁行业青年干部调训班,加强行业青年干部人才培养。落实《钢铁行业低碳培训三年行动方案》,针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双碳”热点举办3期培训。开展“2023职业教育活动周——钢铁行业大工匠进校园”活动,来自全国10余所高职院校的3300多人参加,为钢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支撑。组织钢协系统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学习宝武等引领性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
三、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
2024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来自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钢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挑战来自有效需求不足、产能释放较快、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犹存,提升钢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适配性仍需付出努力。
从外部环境看,不确定性持续上升,世界经济仍面临高通胀、增长动力不足的风险。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依然在上升。2024年,加息周期对市场的影响将边际走弱,但受需求下降、供应链中断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仍然面临高利率、高通胀的风险,增长动能不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去年11月底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2.9%和2.7%,短期内全球经济仍然倾向于下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去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增速均低于3.8%的历史(2000年至2019年)平均水平。世界钢铁协会去年10月发布的短期钢铁需求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钢铁需求18.15亿吨,增长1.8%,消费总量仍低于2021年水平;2024年增长1.9%,有望比2021年增长0.5%。
综上,世界经济前景不乐观,对钢铁消费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外需收缩将加大我国钢材出口下行压力,其对用钢行业生产的影响逐渐显现也将减少钢材间接出口;另一方面,国际能源价格高位运行,钢铁生产用原燃料价格居高不下,将加大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
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回升向好,为钢铁稳增长注入新动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预计2023年可实现增长5%左右的目标;工业生产恢复加快,工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从会议部署看,宏观政策将更精准发力、多做加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随着国家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继续为钢铁行业提供发展空间,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将为钢铁行业稳增长注入新动力。
从钢材消费看,减量中有增量,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有所分化。房地产行业,2023年,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开工面积较历史高点已跌去近六成,对钢铁需求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预计2024年新开工面积、开发投资或继续回落,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将进入加快落地阶段,对稳定建筑用钢需求发挥积极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型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基建投资、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将持续增强,对基建用钢形成良好支撑。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产量和汽车出口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汽车产销和出口将创历史新高,2024年仍将保持稳中向上的势头。船舶行业,三大指标全面增长,继续保持向好态势,预计今年全球航运减排进程加快将对新造船市场产生推动作用,环保新规也将使得船舶绿色改造替换需求增加。机械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其中与房地产有关的工程机械市场依然低迷,与能源、化工、港口有关的工程机械保持增长,机床产品生产回稳向好,电工电器行业保持增长,预计今年机械工业将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外贸出口或将承压。
从行业运行看,供需矛盾凸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有待协同发力。高质量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有效益的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钢铁行业效益下降较快,供给强于需求是影响经营效益的主因,产能释放较快是导致供求矛盾的根源。近期钢协开展了第二轮巡回办公,调研交流中,企业对于开展产能治理,拓展“两个市场”,优化市场环境,精准实施环保、融资政策等表达了强烈诉求、提出了务实建议。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产能释放较快的市场环境仍未改变,钢铁行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严控产能扩张、落实产量调控、开展协同自律,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相结合,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2024年钢铁行业重点工作任务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钢铁行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扎实做好“稳运行、防风险、提质量、优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工作,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去年12月份开始,何文波书记带队赴会员单位和下游主要用钢行业、企业进行巡回办公和跨产业巡回办公,重点就钢铁工业发展的核心议题和加强产业合作、促进钢铁与下游融合化发展深入调研交流,共商解决方案,为认清发展形势、凝聚行业共识、明确重点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们将继续围绕行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凝心聚力稳行业运行,多措并举促效益提升。将稳行业运行、防经营风险,努力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和市场供需态势预测,加强苗头性问题预警,引导企业合理排产与品种结构调整,避免同质化甚至是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深化对标挖潜,继续优化指标、拓展对标范围,进一步提升对标数据的有效性。有效开展区域市场、品种市场、出口市场和原燃料市场自律,倡导企业继续坚持“三定三不要”的经营原则,优化市场环境,力促供需动态平衡。坚持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导向,促进高端钢铁产品税则细分,继续呼吁恢复高端钢铁产品出口退税,促进行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服务中不断迈向高端化。发挥好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跟踪产销存、投融资、保供稳价等变化,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钢铁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提出政策建议。加强产融合作,发挥好财税金融政策对产业的正向引导作用。
二是改进优化产能治理方式,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钢材消费总量达峰的大背景下,研究推进产能治理新机制和优化联合重组政策导向两大基础举措成为改善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维护行业平稳运行的关键。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严控产能,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勘定产能治理边界,重估产能与产量的关系及其在产能治理中的实际效用,综合施策让低效无效产能退出,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导向优胜劣汰、供需平衡,形成既有市场竞争、能耗和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产能治理新机制。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疏通要素资源流动,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重组,加强企业内跨地区资源重组和业务整合,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能产线集中,更大发挥技术、管理、市场等高效协同效益。
三是持续推进减污降碳,统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开展工作,促进绿色金融政策在钢铁行业有效落实,加大对企业低碳转型的资金、税收优惠支持力度。研究推进中国钢铁绿色转型的一揽子计划,重点探讨改进和构建绿色钢铁话语体系。系统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配合生态环境部继续做好超低排放改造评估监测公示,提高评审效率和质量,加强公示后监测,发现造假违规行为及时撤销公示或中止申请。发挥超低排放技术、投资及运行费用评估调研工作专班作用,加快成熟技术推广,完善超低排放最佳可实践技术(BAT)清单。继续实施《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研编验收团体标准,做好重点工序能效对标数据收集工作,对能效标杆示范进行培育验收。持续更新技术清单、能力清单、政策清单,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完善钢铁行业EPD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EPD评估,持续推动上下游及国际采信。巩固钢铁能效数据基础,开展碳数据研究,加快低碳钢标准研制并重点推动标准发布和国际互认。
四是完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稳步推进铁资源开发计划,及时评估三大铁资源发展趋势,保障供应安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推动重点铁矿项目审批和建设,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研究与钢铁生产低碳流程变革相匹配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集“找矿、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铁矿石战略保障机制。加快完成再生钢铁原料标准修订,争取废钢领域更多政策支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废钢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铁矿、煤矿企业沟通,促进中长期合作行稳致远和行业采购保供降本。
五是努力培育钢铁材料新消费场景,大力推广实用新型钢铁材料应用。按照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的主要工作方向,继续推进“钢铁应用拓展计划”,与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石化、电力等下游行业开展紧密合作和协同攻关,共同开发适应行业新特点的钢铁产品,扩大钢铁应用空间。围绕关键战略性钢铁新材料攻关和高性能钢材推广应用,加快研发推广新材料、新品种,促进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推动产业链升级迭代、共建低碳生态,实现合作共赢。继续推广钢结构应用,今年将侧重解决标准体系建设和钢铁产品结构优化问题,聚焦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进一步完善设计规范与用钢标准融合体系建设,遴选钢结构住宅建筑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深化绿色建筑、智慧建筑与钢铁行业的合作。
六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扎实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开展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及战略研究,引导行业技术创新方向,组织推进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开发支持计划。落实钢铁企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共识”,以“育主体、建模式、造环境”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大高炉煤气精脱硫等共性技术攻关力度,支持和鼓励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产品、技术和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研发、生产、服务等全流程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创建数字化钢铁工厂。开展“2024年智能制造标准走进钢铁企业”活动,加强标准宣贯。继续征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典型场景应用案例,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最佳实践方案。
七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扩大共识、深化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钢铁治理。支持行业机构、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扩大标准的国内应用和国际推广。推动与国际主要矿山企业建立互利共赢可持续的合作关系,研究合理的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保障钢铁供应链安全稳定。借鉴成功经验,谋划中国钢铁海外投资的方向和路径,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钢企开展职业教育、提升当地员工的职业技能,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大正面宣传,利用好会展平台和多双边交流机制,展示中国钢铁高端智能绿色新形象。
八是充分发挥各工作委员会、分会和专业协会、地方行业协会作用,汇聚合力参与行业治理。发挥“企业办会”的优势,引导行业力量积极参与协会专业工作委员会建设,聚焦钢铁发展关键问题,瞄准科技前沿、品种质量、绿色发展、资源安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将会员企业的诉求转化为行业的专业意见,将行业的专业意见转化为政府的政策选项,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推动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强化“冶金科学技术奖”“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及优秀产品、工厂案例的引领示范效应,加强专业人才专家队伍培养和储备,扩大各类竞赛活动影响,形成全行业参与的积极氛围。各分会和专业协会要根据自身优势,明确工作重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挥研究、咨询、服务作用带动专业领域发展水平提升。地方行业协会要发挥紧密联系区域企业的优势,加强协同合作,扩大对区域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产能置换、市场自律、环保改造等工作落地见效。
同志们,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市场形势还不容乐观,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对行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切实增强做好行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家有关决策部署和行业既定任务目标,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推动行业重点工作见行见效、破解难点、化解痛点,实现发展质量向更高效率更有韧性更可持续更为安全转变,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贡献钢铁力量。
最后,感谢国家部委、会员单位在我担任钢协会长的一年里,对行业工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接下来,相信在新任会长的带领下,全行业齐心协力,钢铁行业一定能够在固本开新、应变求变中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挑战,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