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竞争练就“真本事” 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广阔 - 热点焦点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开放竞争练就“真本事” 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广阔

2024-07-03 08:05:55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截至2023年产销量已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今年前5个月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0.7%和32.5%……亮眼数据折射产业持续蓬勃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做对了什么?

  多位专家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开放和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后续,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还将继续为全球发展注入绿色信心。

  市场开放力度较大

  专家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中发展壮大,对外开放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提升竞争优势的“法宝”之一。

  从政策层面看,2018年,我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将整车进口平均关税进一步调降至13.8%,其中零部件平均关税仅为6%,2022年我国进一步取消了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瑞庭表示,相较于头部发达经济体而言,13.8%的整车进口平均关税和6%的零部件平均关税是较低的关税水平,由此可见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开放的力度。

  金瑞庭介绍,在外资股比限制取消政策加持下,2019年,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投产;2022年,宝马集团在华晨宝马的持股比例从50%提高至75%。此外,大众、奔驰等跨国企业在中国纷纷设立研发中心,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认为,开放力度加大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外资企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近几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也在积极走出去,在世界各地进行投资,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技术获得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双向贸易、双向投资、技术研发合作和技术交流转让,共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公平竞争锻造“真本事”

  除对外开放外,充分的竞争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竞争优势,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练就“真本事”的重要环节。

  金瑞庭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开放的汽车市场。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造车新势力在中国市场同台竞技、公平较量、充分竞争,形成了壮观局面。

  “众多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展所长、加大投入,共同推动了当前的产业发展局面。”中汽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吴松泉介绍,在整车制造方面,中国本地品牌企业加大了投入,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很多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带来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主要国际品牌也在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

  崔凡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百花齐放,共同竞争,形成了积极的竞争秩序。同时,政策层面在改善营商环境、完善竞争秩序方面不断推出改革举措,例如,《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将于8月1日起施行,有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改善公平竞争环境。

  “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优势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主要是得益于中国持续多年的科技研发投入,也得益于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丰富的人才和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新能源产业空间广阔

  专家认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于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黄汉权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品出口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开放竞争的结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目前,中国的光伏、风电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提供高质量的绿色产品。

  “过去十余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零开始取得飞速发展,成长为全球最大市场。”中国宏观经济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安琪表示,不仅是汽车行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力电池行业也带动了新型储能的发展,过去5年中,中国新型储能系统实现了指数型的增长,为电力系统消纳可再生能源提供了灵活性资源。

  总结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安琪认为,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并处于需求快速释放的阶段,同时,中国坚定致力于碳中和和绿色增长,锚定碳中和道路不动摇,政策连贯性保障了产业发展。此外,技术创新、公平的竞争环境、完整的供应链生态等优势确保中国可以继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全球发展注入绿色信心。

  往后看,崔凡建议国际社会就完善绿色产品补贴规则、绿色产品与服务自由化、碳计量与核查方面加强合作,同时鼓励新能源产业国际投资、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共同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