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波: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汇聚磅礴钢铁力量 - 热点焦点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何文波: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汇聚磅礴钢铁力量

2024-10-08 08:43:52   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为庆祝伟大祖国七十五周年华诞,《中国钢铁业》杂志刊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同志的署名文章:《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汇聚磅礴钢铁力量——新中国钢铁工业七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敬请关注。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

汇聚磅礴钢铁力量

——新中国钢铁工业七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 何文波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伴随着共和国七十五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新中国钢铁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庆祝伟大祖国七十五周年华诞之际,回顾新中国钢铁工业七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梳理其历史贡献,展望其光明前景,有助于我们钢铁人进一步增强钢铁报国、钢铁强国的使命与担当,进一步坚定攻坚克难、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01 新中国成立后,钢铁人艰苦奋斗、苦干实干,钢铁工业布局逐步形成和完善,钢铁工业体系完成历史性奠基,助力中华民族更稳站起来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同志就对工业的重要性有过精辟论述。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人民的福利,没有国家的富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新中国几代人执着追求的目标。钢铁被誉为工业的粮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不仅是支撑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脊梁,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强国陆续崛起,钢铁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缺铁少钢,工业基础极端落后。1949年全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足当时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毛泽东同志曾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其他就都要好办了。”毛泽东同志把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并明确表示:“中国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中国要建设必须优先发展钢铁生产,发展重工业,这是经济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应邀访问苏联,就把详细了解苏联工业化道路作为一个核心任务。他详细聆听苏联有关工业化经验的介绍,还参观了苏联的钢铁厂。在这次访问中,中苏签订了苏联帮助中国建设50个工程项目(后来逐步增加到156项)的协议书,其中,鞍钢项目列于榜首。除了鞍钢,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中,还有本钢、富拉尔基特殊钢厂、吉林铁合金厂、武钢、包钢、热河钒钛矿、吉林电极厂等冶金项目。

由此,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画卷开始徐徐打开:鞍钢“五百罗汉”,“三大工程”,“平地起家建包钢”,“钢铁要过江”,以攀钢为代表的“三线建设”,武钢“一米七”,那是钢铁人激情燃烧的岁月;成渝铁路上的“中华38公斤/米钢轨”,南京长江大桥上的“争气钢”,“两弹一星”上的关键钢铁材料,马钢轮毂厂终结“洋毂”历史,唐钢抗震“志气钢”,中国钢铁工业始终挺起笔直的脊梁;“鞍钢宪法”,“工业七十条”,中国模式的企业管理经验不断探索。

随着鞍钢“三大工程”的建成投产,以及“一五”时期全国范围内钢铁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国钢铁工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发表后,中国钢铁工业摆脱苏联发展模式束缚,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提上日程。1957年8月4日,冶金工业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总结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安排(草案)》中,提出了钢铁工业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同时,钢铁类院校、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装备制造企业先后布局,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实现历史性奠基。

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钢铁工业虽历经曲折,但总体而言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其间,累计产钢约3.6亿吨,有力支撑了我国逐步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有效抵御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武装威胁,并为后来改革开放中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02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钢铁工业迎来发展黄金期,钢产量的增长、品种的丰富、质量的提升,强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更快富起来

“文革”结束后,一场全国范围的大总结、大反思拉开了帷幕,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声音开始逐渐占据主流,并渗透到全国各行各业,也包括徘徊了整整十年的钢铁工业。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下,中国钢铁工业解放思想的闸门得以开启。一场对国外钢铁工业的考察,掀起了从上到下对钢铁工业发展的重新思考。

1977年,冶金部组织中国冶金考察团对日本钢铁工业进行了考察,并带回一组中日钢产量对比数据:1960年日本钢产量为2200万吨,中国为1866万吨,相差并不悬殊。到了1973年,日本钢产量迅速攀升至1.19亿吨,而中国是2522万吨。十几年的时间,日本就把中国远远抛到身后。这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1978年,在经历了“三打2600”的失败后,中国的钢产量终于突破了3000万吨,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国家每年仍需拿出三分之一的外汇收入进口急需的钢材。邓小平同志说:“与其每年花很多外汇进口高质量钢材,还不如引进钢厂自己生产。”正是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促成了日后宝钢、天津大无缝等现代化钢铁企业的诞生。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伟大决策。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中国钢铁行业积极探索,从重钢自销钢材、首钢承包制的先行先试,到实行全行业投入产出承包,逐步形成自我造血、自主发展机制;从邯钢经验、马钢“中国钢铁第一股”,到推广宝钢现代化管理经验、武钢质量效益型道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在活力;从淘汰模铸、“平改转”,到全面应用全连铸、高炉喷煤、棒线材连轧等钢铁生产先进技术,钢铁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从沙钢等少数的企业初步试水,到大批企业集中涌入,民营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快速发展;从“鸟巢”钢“中国造”到首支国产百米长定尺钢轨、京沪高铁用高速轨全部实现国产化,高端钢铁产品国产化频结硕果;从“入世钢铁第一案”中国胜诉到世界500强中首现中国钢企身影,中国钢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从冶金工业部到国家冶金工业局,再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中国钢铁工业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日本以后,第四个登上这一高峰的国家。《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刊发评论《亿吨钢铁壮国威》。进入新世纪后,伴随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钢产量接连迈上新台阶,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10年突破6亿吨,2012年突破7亿吨。据统计,从改革开放到2023年,中国生产了约166亿吨钢。

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首钢的时候说:“主要是解放思想,换了脑筋就行。脑筋不换,怎么推也推不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钢铁工业之所以能实现大发展,归根到底还是得益于思想的大解放。中国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强力支撑了中国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发展,有力支撑了中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造船大国、全球第一家用电器制造大国、工程机械制造大国、发电和变电设备制造大国的地位。钢铁工业的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快速富起来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03 新时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全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支撑中华民族更全面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实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钢铁工业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例如,供需不平衡,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高质量供给尚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显现。中国钢铁工业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势在必然。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钢铁行业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转型升级,为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钢铁行业贯彻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和勇气,大刀阔斧去产能、调结构。截至2018年底,钢铁去产能超过1.5亿吨、出清“地条钢”超过1亿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上限目标任务,行业实现扭亏,企业经营效益好转,市场经营秩序持续改善。

2016年,宝钢与武钢两大钢铁央企重组,中国宝武横空出世,随后又重组马钢、太钢等钢铁企业,成为产量超亿吨的全球最大钢铁企业。2021年,鞍钢重组本钢,成为国内第二、世界第三大钢铁集团。此外,沙钢2017年成功重组东北特钢,年产钢能力达到4000万吨;建龙集团从2015年起,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山西建龙、龙祥钢铁、吕梁建龙,整合北满特钢、西林钢铁、阿城钢铁,跻身中国钢企前5位;德龙集团2019年重组天津渤海钢铁集团,组建新天钢集团,跻身中国钢企前10位。2023年,中信泰富特钢与南钢携手,打造全球最大专业化特钢企业。目前,中国有6家钢铁企业进入全球10大钢铁企业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钢铁企业考察,鼓励企业“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这些重要观点的指引下,钢铁行业加大投入力度,深化科技创新,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模式转变,以高端产品支撑下游行业发展。太钢笔尖钢、手撕钢,兴澄特钢轴承钢,宝武大飞机起落架用钢,鞍钢航母板,创新让企业不断站上产品制高点;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深中通道,以及上天入地下海的大国重器,都是创新的钢铁将她们强势托起。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钢铁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上演了河钢收购塞钢、敬业收购英钢、建龙入股东钢等“大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已建成海外权益铁矿产能超过 1亿吨、钢铁冶炼产能超过2500万吨。

2019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后,钢铁企业持续推进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经有超过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公示。2020年国家确定“双碳”战略目标后,钢铁行业加强突破性低碳共性技术攻关,中国宝武、河钢集团在氢冶金领域已取得突破性成果;积极应对国际低碳挑战,建成中国工业领域首个、国际最大的EPD平台,并依托EPD平台开展低碳排放钢标准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钢铁企业加强环保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极致能效工程与能效标杆三年行动在行业形成广泛共识。自2012年以来,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累计下降9.77%,吨钢耗新水量下降37.9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行业总体运行保持平稳,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04 在新征程中,钢铁行业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全行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

《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实体经济、传统基础产业特别是钢铁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指导和支持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提供了根本遵循。全行业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动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不断迈进。全行业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对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力争有所突破。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钢铁工业数字化转型,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钢铁产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行业要毫不动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注重从单方面节能、减污、降碳,向节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全行业要大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

七十五年钢铁报国初心不改,七十五年钢铁强国梦想不止。经过七十五年的艰苦奋斗,新中国钢铁工业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应用了世界先进的工艺、装备、流程和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七十五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钢铁工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行业要充满自信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胜利!

七十五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和国一路风雨兼程、筚路蓝缕,历经各种逆境、磨难,永远以奋斗者的姿态勇往直前。在这一过程中,钢铁始终是这个国家的基础,国家在奋斗,钢铁也在奋斗。钢铁始终与共和国风雨同舟、同心同行,为共和国大厦挺起了钢铁脊梁!

七十五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钢铁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来,见证并支撑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征程和沧桑巨变。

七十五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钢铁工业从最初需要援建、进口,发展到走向全球,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钢铁必将引领全球钢铁工业走向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寄以厚望:“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虽然目前钢铁行业运行遇到严重困难,但钢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钢铁产业是我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坚持正确的道路与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各种深层次矛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中国钢铁工业一定能在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继续挺起不屈的钢铁脊梁、汇聚起磅礴的钢铁力量!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