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绩,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更多绿色低碳节能设备、产品便利群众生产生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围绕这一目标系统部署、不懈努力,“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
全方位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全面绿色转型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绿色生产方式针对生产端,绿色生活方式针对消费端,守住生产和消费两端,意味着绿色理念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
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要求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做到“减”“增”结合。“减”在数量,通过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升级、总量管理和建立健全节约制度,减少对于水、粮食、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使用。从重点行业开始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减污、降碳协同能力,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增”在效率,资源的高效利用叠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超370家绿色工业园区和超6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求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建立以绿色产品为核心的绿色消费体系。通过绿色理念的传播、社会规范的健全、低碳行动的开展,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在设计、制造、运输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融入绿色理念、健全标准规范、建立监测体系。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用电器等节能低碳产品,2024年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超过三成,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超40%。
全领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碳排放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牛鼻子。要以降碳为总抓手,实现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重点行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应用。
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对于传统行业,要持续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以产业优化带动产业绿色化。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通过规模化发展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覆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产业,电力行业应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逐步将非化石能源发电转变为电力系统发电主体;交通运输行业应着力构建完善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运输工具的动力来源清洁化,提升新建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建筑行业应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对于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应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资助力度,鼓励其参与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对于绿色低碳相关领域的重点项目,应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与运营。
研发和应用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先进装备。全面绿色转型高度依赖科技创新,需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应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以政策制度保障颠覆性技术创新所需的创新平台、耐心资本等,为科研创造条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明确构建技术驱动型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开展创新示范推广,以点带面推广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为先进适用技术提供可复制的商业化路径。
全地域发挥绿色资源禀赋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生产要素分布、自然环境条件差别巨大。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因地制宜推进绿色转型。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保障北方地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散煤替代、清洁取暖。结合各地实际,明确绿色转型重点任务、量化目标,坚持先立后破,合理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区域协作构建绿色低碳空间格局。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上的区位优势。发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海上风电、沿海核电发展优势,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城乡融合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将绿色转型要求全面落实到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保护和修复生态空间。对于人居环境提升空间较大的农村地区,要培育乡村绿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
【作者郭 威 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