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智能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等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4.9%、11.7%。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深刻变革,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引擎。
多年来,伴随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探索,我国工业智能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正在加快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2024年,我国在新型储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672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690项,孵化企业182家。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推动下,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46.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万家。一些地方的工业智能化探索效果显著。例如,江苏省通过“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为全省6万余家企业提供免费分析,推动728个智改数转网联重点项目建设;广东省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传统产业,实施消费品工业“数字三品”行动,推动30多个细分传统行业加快数字化改造。
多年来,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文件为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与根本遵循。2021年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启动的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将智能工厂的培育划分为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4个梯度,通过分层培育推动智能制造普及深化。
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业智能化转型的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产业生态仍需提升,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工业智能化转型标准和安全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都制约了工业智能化的全面普及,亟待系统性施策。
夯实产业基础。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拓宽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广度和多元融合的深度,使设施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工业场景,为工业转型提供强劲动力。推动专用大模型构建,在普遍、广泛使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发行业专用大模型,以便更精准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应对工业发展的复杂挑战。建立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更好、更快整合行业信息,为行业基础设施和大模型构建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提升大模型在实践应用中的准确性,推动产业基础不断完善。
壮大产业生态。依据当前企业智能化发展程度,着力培养智能化转型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支持。健全人工智能开源机制,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打破中小企业在数据搜集、技术研发等层面存在的壁垒,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坚实可靠的数据、技术和平台支撑,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为合作链条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协同做好企业智能化转型普及工作。
强化标准引领和安全保护。分级分类推进标准制定,有效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支撑性作用,为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强知识产权和安全保护意识,强化风险研判与应对能力,培育企业对商业机密、用户信息和供应链数据等内容的安全防护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能够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宿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