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业各有特点,发展阶段、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核心矛盾等都不一样。稳住重点行业需因业施策、量体裁衣。要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校准政策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排在首位的便是全力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等政策。稳重点行业是一种精准调控思维,即抓住工业经济的关键变量,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用最小的政策成本实现最大的稳增长效果,既守住短期增长底线,又为长期转型留足空间。
重点行业是工业经济的“大块头”,直接决定增长规模。钢铁、汽车、电子等十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稳住这些重点行业,就稳住了工业经济的基本盘。数据显示,上半年,电气机械、汽车、电子、通用设备、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在我国41个工业门类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连续12年保持第一名。可见,重点行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减,是稳增长最直观关键的力量。
重点行业产业关联效应强,是行业关注的标杆。重点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庞大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关波动会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重点行业稳定,可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增长,形成良性循环;提升经营主体对未来的信心,吸引更多资本流入;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研发,持续推出创新产品,进而刺激消费,推动整个行业乃至工业经济蓬勃发展。重点行业还是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动能的前沿阵地。稳住重点行业,能加速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壮大,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质生产力。
重点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尽相同。不同行业各有特点,发展阶段、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核心矛盾等都不一样。比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行业处于成长期,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已进入成熟期。石化行业包含产业链上中下游,其稳定关乎原材料供给安全;轻工业贴近消费终端,对市场需求变化更为敏感。电子信息制造业受全球供应链波动影响明显,建材行业则与国内基建投资密切相关。若无视这些差异,在政策上一刀切,只会造成资源错配,不仅难以达到稳增长效果,还会带来更多隐患。
稳住重点行业需因业施策、量体裁衣。对汽车行业来说,实施减免购置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端刺激政策更有效;对钢铁行业来说,实施环保标准升级、产能置换等政策才能倒逼结构优化、绿色转型;对电子信息制造业来说,以旧换新、稳定供应链、拓展海外市场等政策优先级更高。还需注意的是,行业矛盾会随内外环境变化而演变,有必要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定期调研、企业座谈等方式,保持对行业的敏锐感知,并及时校准政策方向。
精准施策方得长效。此前,工信部推出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从供需两侧发力,充分释放这些行业规模大、关联广、带动强的效应。若新一轮政策精准对接汽车行业的转型需求、钢铁行业的绿色诉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创新渴求等,将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并筑牢长远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