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的致辞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 何文波
(2025年8月7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浦东,召开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大会组委会,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和来自全球钢铁业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在本次大会的准备过程中,得到了世界钢铁协会,东盟钢铁委员会、土耳其钢铁生产商协会以及日本铁钢连盟等国际行业组织的大力支持,谢谢你们的热情参与。
中国国际钢铁大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3届,本届是第十四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而快速成长。历届国际钢铁大会都为促进中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大会得到了国内外和钢铁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和全球钢铁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专家、企业领袖们汇聚一堂,发表真知灼见,共谋钢铁未来,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这几天的相聚值得格外珍惜。我相信大家都会各有所获、满载而归,也预祝大家在上海有一个愉快的旅程。
近年来,我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秩序重构的非同以往的新阶段。各类足以彻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突破性技术正在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和形态被创造出来,我们长期以来所相信、所依赖的传统观念和基本秩序正在被颠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世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钢铁业,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运行的基础。而且,越是形势复杂,越是时局多变,钢铁业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我们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我们都是钢铁业的从业者,或是钢铁产业链上的重要一员,是钢铁对人类的共同使命把我们汇聚在一起。作为同行,处于不同经济体的钢铁业一定会面对各自的问题,也一定会有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共同课题;必然会有一些利益冲突,但也一定会有某种共同利益值得我们探索和追求,这就是我们能坐在一起的原因,也是意义所在。只不过,形成共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仅要有耐心,也许还需要信仰,钢铁造福于人类,有无限空间,其实我们都做的不够。做的不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合作不够。我有一个认识,面对不确定的状态,不仅要看形势,更要看规律,因为形势总是会变的,没有人能跟得上形势,要争取主动,发现并把握规律是根本之道。否则,你一定会失去定力,变得焦躁不安,而且于事无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是一个以钢铁生产企业为主、产业链各专业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广泛参加的行业组织。我们现在受会员委托,有很多工作在开展,本周在上海组织的首届中国国际钢铁周就是为会员企业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便利,可能做得不够好,但这事值得做。
实际上,我今天要说的是,面对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中国钢铁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谋划,我们实际上也在这样做。一是做好自身,尽最大努力把钢铁业自己的事办好,让社会喜欢,让从业者有自豪感,受人尊重。二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合作,要看到,经济体系发展到今天已经很成熟了,很多机会存在于产业之间,原来看不到,也看不上,现在花功夫,打通了,机会就来了。三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做推动世界钢铁技术进步的驱动者。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的既定国策,钢铁业要成为积极的行动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样离不开钢铁这一基石。
下面用几分钟时间从装备升级,产品创新和清洁生产的实践回顾一下中国钢铁是在怎样解决自身问题的。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第十三和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实施,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国钢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个方向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品种上全面满足了下游产业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需求,环境标准和实际水平都已跃升为世界钢铁业前列。当然,无论是高端化、智能化还是绿色化,都必然地伴随着巨额资金的投入。
首先,通过十年来大规模的技术和装备更新以及流程和布局调整,中国钢铁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得以全面改观。从2016年起至今,中国钢铁共投资了1.2万亿人民币干了一件事,我们称之为“产能置换”,也即用全新的产能替代旧产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近3亿吨产能重置(到去年年底炼钢产能完成2.88亿吨)。这种规模的产能重置意义重大,全行业的空间布局和流程布局得到了根本改善,这是通常的技术改造努力所无法达到的。这是集中了包括我们自己创造的新技术在内的当代世界钢铁最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综合运用和整体集成,本质上是实现了一代人的技术梦想。作为结果,在全面提高品质的同时,能效水平和环境水平显著改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这也意味着行业成本竞争力的显著增强。有了这个基础,中国史无前例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有效实施,这样的中国钢铁也在支撑着中国制造走遍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近十年里,中国钢铁的下游产业在很多领域,例如汽车、电力、新能源、高速铁路等,也都成为全球领先者,不仅是规模领先,而且是技术领先。这些产业对钢铁材料提出的要求本身就代表着世界钢铁技术开发的方向,这与原来的材料国产化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这个水平上,作为上下游合作创新的成果,在钢铁产品上,由中国钢铁企业推出的世界首发产品越来越多。而且,这种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是来自于中国自身需求的高端化。这是个重要的转变。近十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累计超过1万亿人民币。
以上,我介绍了中国钢铁通过大规模产能重置、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等措施,大幅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这些产品也是在世界最清洁的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因为,从2020年起,中国钢铁开始全面启动“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到6月30日,有近6亿吨(实际上是5.98亿吨)钢铁产能已经完成了全过程的超低排放改造公示。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如期完成原定目标,即到2025年底,对全部产能的80%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并达到新的排放标准。这个标准,是中国自身对钢铁生产过程提出的,世界上目前为止最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此,钢铁行业仅针对超低排放所增加的资金投入已超过3000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中国钢铁在低碳发展上已经展开了全方位的行动。作为基础工作,推进“极致能效”的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三年行动今年是第三年,受到会员企业和产业链成员的广泛欢迎,这是一项务实的工作,而且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一项工作,没有理由搞不好。作为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基础的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建设进展迅速,已成为世界最具时效性、产品样本最丰富的重要发布平台。同时,积极开展数据平台的国际互认工作,已与多国签署数据互认协议。这是个公共产品。
作为世界钢铁的前瞻性工作,我们基于3.3亿吨钢铁产能的基础数据,研究并发布了中国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此标准获得多个国际专业组织的认可,并作为研究基础和核算方法被加以采用。在此方面,我们与世界钢协和世贸组织等多类机构保持了良好的沟通。这项工作还在继续。总之,推动世界钢铁业技术进步,加速钢铁绿色低碳进程,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承诺,我们说到做到。
以上谈的都是成果,事实上,伴随着这些成果,带来的问题也是极具挑战性的,而且这些问题很多是钢铁业的共性问题。比如,有能力解决装备升级问题,也要有办法解决产能退出问题;有能力将环境标准提上去,也要有办法把环保成本降下去;既要想办法让低碳流程得到较快的发展,又要有办法鼓励高碳流程最大限度降碳;有能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也要有办法平衡钢铁业从业者的就业压力。如此等等,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也许会比成果清单还要长。
回到国际交流这个话题,今天的会议很有意义。但国际交流不止于会议,更不止于今天的会议。作为中国钢铁协会,我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多种形式的、尽可能方便的交流合作平台。在本次大会上,东盟钢铁委员会代表、日本铁钢连盟代表、土耳其钢铁生产商协会代表都将做大会交流。去年11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东盟钢铁委员会一起在泰国曼谷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钢铁技术交流会。这是在原来例行的中国东盟钢铁交流会基础上举办的专注于钢铁新技术、促进双方和多方技术合作的交流会,原有交流会已经举办了18届。在这次技术交流会上,双方对钢铁工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多专业的研讨交流,中方参与交流的人员来自钢铁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大学、技术装备供应商、节能环保和信息技术等专业机构和企业。下个月,将在马来西亚举办第二届技术交流会,交流内容将进一步扩展到智能化领域。
今年3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日本铁钢连盟在中国武汉共同举办了第十五届中日钢铁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会。这个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交流会始于2005年,在中日两国轮流召开,专业的技术报告、连续的主题交流和现场实地考察,对双方企业和科技人员增进相互了解,多角度认识和理解钢铁业共性课题,正确把握世界钢铁节能环保技术进步趋势提供了有效帮助。
我们愿与世界各地钢铁行业的各类组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就双方或多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促进合作。
各位嘉宾、朋友们,钢铁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是中国钢铁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世界钢铁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钢铁愿与全球钢铁业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方式、新渠道、新空间,为钢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