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30兆瓦级纯氢燃机示范项目开工、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内蒙古投产、全球最大单体绿氨项目在吉林大安投产……今年以来,重大氢能项目频频落地,给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中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
氢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介绍,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力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同时,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发展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带动产业创新、内需扩大、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
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产业政策,积极推动氢能技术创新,各地有序探索氢能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模式。各地累计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560项,22个省份将氢能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因地制宜推进氢能产业布局。
截至去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产业规模领先全球的背后,氢能技术创新在驱动全产业链突破。8月8日,由明阳智能控股子公司明阳氢燃联合深圳能源协同共创的全球首个30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氢储能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正式破土动工。这标志着我国在氢能发电及长时储能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作为全球首个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30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项目,该项目构建了“绿电制绿氢,绿氢再发电”的“电—氢—电”模式。利用风电、光伏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绿氢,通过30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将储存的氢气转化为稳定的零碳电力,实现制氢、储氢及燃氢发电产业链协同,有效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为电网提供关键灵活性保障,为大规模氢能应用提供示范和支撑。
明阳氢燃总经理王永志表示,该项目将全面验证30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在不同工况下的长周期运行能力,加速突破纯氢燃机关键技术问题,为更大功率等级纯氢燃机的研发奠定坚实的工程基础。
《报告》显示,在制氢环节,我国单堆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商业试运营,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下线,“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验证”项目开工;储运领域,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项目竣工;深地大规模盐穴储氢库CQ-1井开钻;应用层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约2.4万辆,加氢站超540座,氢能在重卡、港口机械等领域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
同时,氢能产业系统性突破仍面临挑战。比如,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较化石能源制氢仍然较高;电解水制氢、氢储输、装备检测等关键领域标准仍需完善,国际标准互认等工作亟待夯实;电解槽宽负荷调节等技术也亟待突破。
目前,氢能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的关键阶段。需以系统性思维破解技术、成本、生态等瓶颈,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建议,加快推动技术装备规模化实证,加快建立绿氢认证体系与跨境贸易规则。由国家实验室牵头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资源,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全流程贯通;在部分地区试点政策创新与场景开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支撑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