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10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在上海市隆重召开。这场以“科技赋能・新质未来”为主题的国际盛会,不仅汇聚了中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决策者,更集结了全球钢铁产业链的领军企业——从上游铁矿石企业到下游制造巨头,从技术研发机构到绿色转型先锋,与会代表在思想碰撞中勾勒全球钢铁工业发展新图景。
本届大会的外方声音尤为引人关注。他们带着不同市场的实践经验、技术探索与合作期待,聚焦全球钢铁工业变革方向、下游需求迭代升级、绿色低碳技术突破、数智化与AI(人工智能)融合路径,以及跨境协同机遇等核心议题,用多元视角解码全球钢铁工业未来。
这些“国际话”不仅是对全球钢铁工业面临形势的深刻洞见,还折射出中国钢铁工业不断加深与世界联动的“国际化”趋势。
全球钢铁工业格局正在重塑
当前,全球钢铁工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逆全球化与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叠加市场格局的深刻调整,推动着行业发展逻辑与供应链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关键脉络。他表示,在逆全球化浪潮兴起与低碳转型压力下,钢铁行业亟须建立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和差异化区域战略,以应对碳壁垒、本地化政策对国际市场公平竞争的冲击。
实际上,全球钢铁工业格局的深度调整早已显现。巴松介绍,自2000年以来,国际钢铁市场主要参与者的市场份额持续演变。其中,发达经济体的份额明显萎缩,从2000年占全球钢铁市场约60%降至当前的20%。过去25年的行业增长由发展中经济体贡献。
“世界钢铁协会评估出全球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四大趋势及应对策略。”巴松提出,一是气候变化,这影响着其他所有趋势;二是技术进步,涵盖自动化、数字化及减碳技术调整;三是社会经济变化,如发达国家面临老龄化与人口萎缩,发展中国家面临年轻人口城镇化迁移;四是地缘政治演变,这将冲击全球钢铁工业及供应链。
为此,巴松建议钢铁企业要做好3件事:一是做好材料解决方案商,开发适配城市类型的轻量化高强度钢材;二是做好智能制造商,建设好数据驱动的数字生态系统;三是做好碳中和生态构建者,积极构建从废钢、直接还原铁到可再生能源的绿色价值链。
从全球化长链到区域化韧性网络,全球钢铁工业格局重塑已成必然,这也意味着钢铁企业要以更灵活的战略适配这一变革浪潮。
绿色低碳转型须加快技术突围
本届大会上,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技术突破成为外方代表热议的核心议题之一,从肯定中国钢铁工业转型成果,到剖析全球减碳面临的现实挑战,再到分享技术路线与实践案例,国际声音既指向钢铁工业共同面临的减排压力,又勾勒出多元协同的破局方向。
日本铁钢连盟常务理事山下隆也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在绿色发展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土耳其钢铁生产商协会秘书长维塞尔·亚彦表示,中国钢铁工业近20年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环境水平的整体提升,令其深切感受到中国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切实成效。这种转型的力度和速度,增强了他对中国能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信心。
“当前,美国、欧盟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倒退的迹象,希望中国钢铁行业在这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巴松指出,环境水平调整的核心问题是——为实现低碳转型,钢铁工业需改变多少?又能改变多少?
巴松认为,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技术的普及和其他前沿减碳技术的进步将推动钢铁行业深度降碳。“预计中国会有更多电弧炉,因为中国的废钢存在较大的增长可能性,也更能看到技术进步带来的降碳效益。”他从技术方面特别介绍,未来全球钢铁工业将形成3条技术路线并存的格局:一是废钢—电弧炉路线(Scrap-EAF),二是天然气/氢能—直接还原铁—电弧炉路线(DRI-EAF),三是绿色高炉—转炉路线(BF-BOF)。
“虽然新兴技术路线涌现,但高炉仍将在全球钢铁生产中扮演核心角色。”巴松预计,到2050年约50%的钢铁仍将通过高炉生产。
普锐特冶金技术首席技术官兼执行副总裁、绿色钢铁全球负责人亚历山大表示,当前,钢铁行业脱碳面临全球经济放缓、产能过剩、地缘政治不稳定、缺少合格人力资源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
“通过整合氢能冶金、智能废钢管理和数字化工艺优化,钢铁行业可实现高效、经济、可持续的降碳目标。”亚历山大表示。
福德士河中国区总经理李黎明认为,未来钢铁行业脱碳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低成本绿色能源(绿电、绿氢)的持续供应,二是氢冶金等技术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三是终端市场对绿色钢材需求的有效培育。
“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短流程工艺和氢冶金代表着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方向。”达涅利中国CEO张畅表示,“现在是钢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重塑竞争力的最佳时机。建议钢铁企业坚定走产品差异化、高端化路线,充分利用电炉的灵活性优势,避开普钢市场的激烈竞争;将绿色低碳作为核心竞争力,积极拥抱绿电、绿氢。”
巴西矿冶公司总裁里卡多·利马认为,未来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需要发挥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优势。
西马克集团董事、首席技术官托马斯·汉斯曼基于西马克全球实践提出钢铁行业脱碳三大路径:能源成本将主导技术路线选择——低能源成本地区将推广直接还原DRI技术;废钢资源丰富区扩大电炉产能,高能源成本区则倾向炼铁与炼钢工序脱钩;在基础设施较新的地区,高炉仍具战略价值,需通过CCUS(碳捕获、利用和存储)及现有设施优化(如氨能系统)挖掘减排潜力。他认为,未来10年,基于这3种区域特性发展起来的高炉、废钢基电炉和DRI技术将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淡水河谷铁矿石市场总监费凡德介绍,淡水河谷计划到2050年实现“范围1”和“范围2”的净零碳排放,将通过系列措施分阶段推进。淡水河谷将通过提供高品质产品、签署全球范围内的降碳协议、大力发展巨型枢纽、开发绿氢等来稳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汉考克铁矿公司铁矿市场营销总经理布雷特·苏安介绍,作为澳大利亚第四大铁矿生产商,汉考克铁矿公司将通过绿色物流和技术创新推进减排,积极布局未来氢能市场。
外方代表的分享既揭示了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的复杂性,又传递出明确信号:减排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差异化技术路线的探索,此外还需要跨地域的协同。
供需结构变化推动资源加速流动
全球钢铁供需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这一变化正驱动着钢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也为行业布局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全球钢铁年消费量约为19.5亿吨,悲观预测2050年达22亿吨,乐观预测为24亿吨。无论如何,未来20年~27年预计新增约3亿吨需求。”巴松认为。
“城市类型决定了钢铁需求分化。”巴松提出,世界钢铁协会整理了4类主导性城市原型及其钢铁需求特征:一是发达大都市,高密度高层建筑群主导,公共交通发达,能源系统复杂,人均年钢铁消费量约为700公斤(已饱和);二是繁荣低密度城市,分散式居住形态,绿色交通占比高;三是扩张型现代都市,呈现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单中心蔓延结构;四是发展中分散城市,以廉价低层建筑为主,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电网老化,缺电严重。
“发达城市用钢量稳定,更侧重于存量更新;发展中城市的人均钢铁需求量将强劲增长,尤其是在建筑用钢领域,交通设施及能源升级也将带来需求增长机遇。”巴松指出,钢铁企业要针对性开发适配不同城市类型的钢铁产品解决方案。
维塞尔·亚彦介绍,作为新兴市场的典型代表,土耳其已站上全球第8大钢铁生产国的位置,在全球钢铁工业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3年发生7.8级大地震后,土耳其对抗震钢筋等建筑钢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当前,土耳其粗钢产能为6000万吨,预计到2050年增至9000万吨,这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建筑行业的发展。
“中国在中东地区也有投资和发展的机会,除发展国际贸易外,在数字化、绿色化方面也有很多机会,如土耳其正在努力应对绿色钢铁的挑战,需要相关的技术与工艺支持。”维塞尔·亚彦提出。
东盟钢铁委员会秘书长杨维仁介绍,东盟地区同样呈现钢铁产量、需求“双增长”态势。2024年,东盟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的钢铁需求量达到8120万吨的历史峰值,同比增长8%。同时,钢铁产量扩大到5170万吨,同比增长4%。
杨维仁将这一趋势归结为外国投资较多,使得东盟产能增长较快。对于想要去东盟发展的钢铁企业,他提出3点建议与提醒:一是东盟各国之间有不同的文化和治理结构,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和货物无法自由流动;二是东盟的钢铁总量仍在增长,但各国情况有所差异,有些国家的钢铁产能已经过剩,所以会有相应的限制性政策,投资者应予以注意;三是要注重投资策略,比如长材市场已经饱和,不再建议投资。
不同于新兴市场,日本属于钢铁需求持续下降的国家。山下隆也介绍,日本的钢铁需求自达到9000万吨的高峰后,已持续下降至当前的5000万吨,预计随着经济结构、用钢结构的变化,这一态势还将持续。“日本钢铁行业一直在积极应对,主动进行结构调整,或减少无效产能,或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他补充说。
无论是新兴市场的增量需求,还是饱和市场的需求结构升级,钢铁供需格局的演变都深刻影响着钢铁资源流向。如何精准把握不同区域的需求特征、在差异化布局中平衡机遇与风险,成为全球钢铁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深度赋能
从全球“灯塔工厂”的实践到AI模型的规模化应用,从数据基础建设到跨企业协同创新……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正成为全球钢铁工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动力。
“数字化转型是钢铁行业破局变革的关键,它可以带来业务、组织、技术3个方面的创新变革。”麦肯锡全球金属及矿业产业联席主席艾家瑞结合全球“灯塔工厂”实践案例介绍,当前,全球共有189座“灯塔工厂”、25个“可持续灯塔”。其中,中国的“灯塔工厂”有79座。就钢铁行业而言,全球共有8座“灯塔工厂”、1个“可持续灯塔”,其中,中国钢铁行业的“灯塔工厂”有3座。
艾家瑞认为,“灯塔工厂”的实践为全球钢铁工业提供了五大发展思路:一是以业务为驱动,进行端到端价值流重塑。二是聚焦企业多基地,进行规模化部署。三是紧跟趋势,快速部署前沿技术应用。四是重塑人才技能,推动深层组织变革。五是利用数字化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
不过,艾家瑞提醒道,需要更多关注监管AI智能体的人。“虽然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一个人只需监管几个智能体,但未来可能出现一个人管理数十个智能体的情况。”他表示。
塔塔钢铁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贾扬塔·班纳吉介绍,在AI技术应用方面,塔塔钢铁目前已开发600多个AI模型,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物理和化学原理,并结合生成式AI和数据科学进行优化。这些模型服务于企业降低能耗、提高产量、改善质量等核心业务目标。
“我们必须‘先修路、后造车’。钢铁行业是非常依赖基础数据的行业,因此,在收获AI带来的效益前,我们必须先投资于数据基础建设。”贾扬塔·班纳吉说,“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且难以立竿见影。创建智能数字系统和AI模型相对容易,不少企业已经有了很多成功实践,真正的挑战在于——业务部门能否充分接纳并使用这些系统。”
普锐特冶金技术工业4.0副总裁赫尔佐格表示,数据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质量、知识质量和行动力度三大因素。数据驱动的分析和建模方法中,80%以上的工作量都用在数据准备上,数据质量的一致性、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相关性维度都要被考虑在内。他表示,钢铁生产的数据结构与B2C应用的“标准应用”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方案。
“当前,日本和中国正在共同努力制定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标准。”山下隆也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通过先进的测量和控制技术积累了大量运营数据,同时开发了综合性的集成平台,对于技术进步、管理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日本的钢铁企业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正在将AI应用于高炉温度控制、生产规划、物流优化等领域。
TMEIC(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副总裁、总工程师坂田昌彦介绍,TMEIC在数智系统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实现了生产线的最优运行。TMEIC为钢铁生产线提供电机、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等解决方案,并开发了将轧制和加热等物理现象建模的过程控制技术,构建了从制造到质量控制全自动化的系统。这些技术构成了预测和优化制造过程的CPS(信息物理系统)基础。
“虽然轧制与过程产线的自动控制已高度发展,实现了省人化操作,但仍有部分环节依赖人工认知与判断。”坂田昌彦表示。
如今,加快数智化已成为全球钢铁工业的共识。这场变革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依赖组织变革与生态共建。钢铁产业链企业的实践探索正在勾勒出全球钢铁工业数智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未来图景。
全球钢铁产业链凝聚合作共识
本届大会上,从借鉴中国经验,到欢迎高端产能与技术落地,再到产业链企业呼吁深度协同,各方以开放姿态寻求合作契机,为全球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
乌兹别克斯坦冶金协会会长塔基米尔扎耶夫瓦·古丽巴哈尔表示,中国钢铁工业的实践是值得其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典范。该协会将参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成熟发展经验,构建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积极促进本土企业间有效交流,增强本土市场透明度,协助本土企业与当地政府进行高效沟通。
乌兹别克斯坦B.A集团董事长阿卜杜拉耶夫·巴哈迪尔表示,中国在全球钢铁领域确立的领先地位及其积累的成功经验,为乌方钢铁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东盟钢铁委员会会长林鸿泰表示,除新加坡外,东南亚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被视作国家战略产业,希望双方未来可以继续强化合作、实现共赢。“欢迎中国钢铁企业加大在东盟的高端产能布局力度,希望有更多先进工艺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在本土落地,期待在绿色钢铁方面开展更多合作。”他说。
TMEIC副总裁山崎达哉呼吁全球钢铁产业链加强协同合作:“推动行业进步是TMEIC的追求,也是全体TMEIC人倾注热爱与专注的事业。”
从经验共享到产能合作,从技术协同到生态共建,全球钢铁工业的未来合作路径愈发清晰。
……
本届大会不仅带来了思想的碰撞,还是全球钢铁工业协同前行的新起点。国际声音里的多元视角与务实建议,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化路径提供了镜鉴,还把全球钢铁产业链的合作共识推向了新高度。可以预见,本届大会播撒的合作种子,必将在未来世界钢铁版图上生长出互利共赢的繁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