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钢铁”技术发布会在京成功召开 - 热点焦点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AI+钢铁”技术发布会在京成功召开

2025-08-19 08:44:08   来源: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818日,“AI+钢铁技术发布会在京成功召开。东北大学联合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以下简称:信息标准院)共同策划举办技术发布会,围绕“AI+钢铁探讨前沿技术、分享创新成果,共同描绘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未来蓝图。此次发布会汇聚了中央媒体、行业媒体以及政产学研用等单位的嘉宾代表现场参加,线上直播吸引近1.5万人次关注。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标准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级领导干部宋向党;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李翔;辽宁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孟劲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胡国栋;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信软件)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兵;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祝瑞荣;河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培众;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海;建龙集团副总裁阮小江;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肖邦国;冶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琢;冶金工业信息中心主任付静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信息标准院副院长赵辉主持会议。

张龙强在欢迎辞中提到,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应用前景广阔,已在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未来,“AI+钢铁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穿透钢铁生产流程的黑箱,贯通数据孤岛,破解资源调度困局,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此外,“AI+钢铁的发展将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同时,跨企业、跨行业的AI生态系统构建也将成为趋势,促进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服务商等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郭海在欢迎辞中指出,钢铁产业是国家工业脊梁,AI是创新引擎,两者深度融合是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必由之路。东大百年深耕冶金、信息双强学科,率先提出破解钢铁生产黑箱人机混合智能模式,实现全流程在线高保真预测,技术已在多家钢企落地。本次发布会旨在汇聚行业智慧,共建技术标准体系,共享数字变革红利,为全球钢铁转型升级贡献中国方案东方范式

宋向党在致辞中表示,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每5中国钢就有1吨烙刻着河北印记,在全国钢铁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河北省正全力推动钢铁产业由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跃迁。一是打造拳头产品,引领产业价值跃升;二是深化智绿融合,驱动行业提质增效;三是完善产业生态,筑牢行业发展压舱石。他表示,河北钢铁将以最大的决心拥抱钢铁行业的智能化革命,并以数智化转型为支撑,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构筑河北钢铁竞争新优势。

田志凌在致辞中提到,第三代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钢铁行业跨越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他回顾了中国金属学会在智能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学会近年来已开展“AI+材料调研、搭建数字化论坛与无损检测平台。面向未来,学会将深化产学研协同,建设开放数据与算法生态,培育复合型人才,推进示范线与可复制方案落地,服务人工智能+”战略。

姜维在致辞中强调,钢铁产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拥有庞大的产业规模、深厚的应用积淀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最佳实践场。东北大学长期深耕钢铁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升级,并取得突出成绩,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把数字化转型列为行业三大工程之一,启动了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三年行动,发布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建设指南》,在国家一系列人工智能+”政策的指引下,一大批钢铁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依托数字化支撑了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我们相信,钢铁行业将以“AI+智能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转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生产力重塑,“AI+钢铁必将焕发出更强劲的活力与韧性,成为新质生产力实践的标杆领域。

院士发布

王国栋院士在《开展“AI+钢铁行动 加速钢铁行业中国式现代化》报告中介绍了开展“AI+钢铁行动的重要性,行业在铁前、炼钢、连铸、热轧等系统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实践,数据采集与治理、模型系统、算力需求等新一代“AI+钢铁的通用化技术,及新一代“AI+钢铁的特征和优势,并对2025-2035全流程一体化新一代“AI+钢铁行动规划提出建议。他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钢铁工业作为大型复杂流程工业,全流程各工序均为黑箱,必须发挥我国钢铁材料领域和AI领域专家的优势,将近年发展的新一代AI技术与钢铁行业实体经济深度结合,充分利用钢铁行业丰富的大数据、钢铁领域专家的理论与经验,以及信息领域先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数据密集智能涌现人机协同的三元认知方法论,建立人机混合人工智能体,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向钢铁行业赋能,实现行业自主无人控制。

活动环节

发布会上,宝信软件与东北大学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此次合作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联合开发、共求发展为原则,旨在深化双方在科技项目攻关、人才培养、重大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共同为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随后,田国兵作题为《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钢铁——钢铁大模型建设实践》的报告。他首先分析了目前钢铁行业发展的需要,他指出,为推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钢铁企业正从追求规模向效率效益转变,行业正处于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有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他分享了部分钢铁大模型阶段性应用成果案例以及目前通专融合垂类模型和智能体的应用情况。他表示,宝信软件将继续积极发挥融通带动作用,深化与相关方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深化推进“AI+钢铁工作。

技术及应用实践分享

东北大学储满生教授在《数据-机理-知识混合驱动的智能化炼铁关键技术》报告中首先介绍了钢铁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并指出低碳智能化炼铁已成为行业热点。他表示,要以混合智能为核心理念,创新融合大规模工业数据、冶金工艺机理与专家经验知识,实现对炼铁工序从数据治理、过程建模到智能决策的全流程优化,构建数据-机理-知识多元驱动的高炉智能控制体系。通过混合智能赋能炼铁,推动炼铁过程从经验驱动智能决策转变,为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东北大学刘书超教授在《“AI+人工经验转炉全流程智能体协同智慧炼钢系统》报告中指出,该系统通过知识引导与数据驱动双轮驱动模式,解决了传统炼钢过度依赖人工经验、操作不稳定、工艺成本高等痛点。系统实时采集烟气、音频、火焰等炼钢全流程多维度数据,同时将炉长经验进行规则化、算法化处理,将异常工况干预、工艺参数优化等经验规则和处置策略深度融入冶炼各关键节点,最终成功构建人机结合特色的全流程智能体协同智慧炼钢系统。刘书超教授同时提及,未来将持续推动AI与人工经验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系统对复杂工况的适应性,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承钢、梅钢、南钢等多家钢企。

东北大学刘振宇教授作题为《热轧钢材组织-性能预测研究进展——从理论模型、数据驱动到动态数字孪生的发展之路》的报告。他首先对热连轧数字孪生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展示了其团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当前研究的关键成果与创新点。同时,围绕研究方向,创新成果及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重点展示了团队在前沿基础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化实践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刘振宇教授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分享了对未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他表示,科研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打通理论与应用之间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步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东北大学孙杰教授在《轧制过程数字化模型与智能优化控制技术——从自动化系统研发到数字化技术创新》报告中介绍道,轧制过程存在技术复杂高、难度大,且控制系统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他表示,实现控制系统自主研发要丰富和完善轧制过程基础理论,构建机理、数据和经验知识融合的混合智能模型,透视黑箱,提升模型精度与适应能力。他提到,通过人机协同智能建模、优化和系统集成,将实现热轧、冷轧、中厚板、精密轧制等过程工业控制软件自主可控。

合肥工业大学王刚教授作题为《人机混合智能(HI)研究及思考:从混合智能系统到人机融合》的报告。围绕混合智能系统理论与方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融合,他系统梳理了人机混合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重点阐释了人机智能协同的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路径,结合前沿案例展示了HI在工业制造、科学研究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思考与展望。他认为,人机协同将朝着更高效、更智能、更具可解释性的方向演进,这不仅对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和伦理规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交流提问

发布会最后,与会领导嘉宾与媒体记者等就钢铁行业智能化进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