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2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布《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方案》),提出2025年至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并聚焦强治理、优供给、促转型、扩消费、增合作等,提出5个方面10条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对稳定工业增长,支撑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近年来,钢铁行业持续下行,稳增长压力较大,包括钢材消费达峰,需求持续下降;行业处于微利状态,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环保和双碳约束进一步趋紧,绿色低碳转型更趋紧迫等。今年1月至7月,钢铁行业虽然实现利润830.3亿元,但行业稳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
根据《方案》,当前钢铁行业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失衡是影响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矛盾。此次部署的总体目标,是推动钢铁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具体而言,《方案》提出,2025年至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围绕上述目标,《方案》共提出5个方面10条具体举措。其中,聚焦消费达峰、需求下行突出矛盾,提出加强行业管理,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促进供需动态平衡、优胜劣汰。聚焦提升供给质量,提出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稳定原燃料供给,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肖邦国认为,为促进钢铁行业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亟需抓住“落后低效产能有序退出”牛鼻子,实施精准调控。同时,针对钢铁行业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方案》提出“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从而推动钢铁行业产品端高质量发展。其中,《方案》强调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特别是聚焦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所需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工模具钢等关键钢材,鼓励组织钢铁企业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
与此同时,聚焦扩大有效消费,《方案》提出挖掘钢材应用需求,深化钢铁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合作,积极推广钢结构在住宅、公共建筑、中小跨径桥梁等领域应用,激发释放消费潜力。
此外,《方案》还提出推进工艺设备更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绿色低碳改造,促进转型升级,通过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维护出口竞争秩序等方式,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表示,据测算,截至2023年底,中钢协重点统计企业中,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数量和100吨以下转炉数量占比分别约为26%和27%,部分区域限制类装备数量大于行业均值,设备更新及升级空间较大。
《方案》还明确多项保障措施,其中明确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重点支持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造、数字化转型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完善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对存在过剩风险的行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