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召开——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钢铁科技强国建设 - 热点焦点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召开——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钢铁科技强国建设

2025-10-24 16:01:41   来源:中国冶金报   

20251023日上午,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在北京开幕。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也是十五五谋划的关键一年,作为引领我国冶金材料学科发展和推动行业科技创新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本届年会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确定了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钢铁科技强国建设的主题,吸引了来自钢铁企业、冶金材料类高校及研究院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近2000人参会。大家积极分享科技成果,共同研讨热点和难点问题,探究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冰为大会致辞。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键;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邱银富作大会主旨报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分别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

何文波在致辞中表示,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钢铁科技强国建设,既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民族工业复兴的责任担当。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们一直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自自身硬实力,来自产业基础能力,归根结底来自科技创新。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必须要做好科技创新这件大事,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自己赢得十几年、几十年以后竞争发展的主动权,为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何文波指出,世界钢铁强国要从三个主要特征来衡量,一是影响力,二是自主性,三是贡献度。从这三个维度来看,钢铁科技创新仍面临不少难点和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正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对此,何文波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要更加重视基础、机理研究和原始创新,三是切实推动创新协同。

张晓刚在致辞中表示,过去两年,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双重压力,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品结构、技术创新、数智转型、低碳技术四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奠定坚实基础。但与钢铁强国标准相比,仍存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端产品不能满足制造业需求,尤其自主创新不足、低碳技术滞后、产业链韧性薄弱三大问题突出,制约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释放。

为此,张晓刚提出五点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二是继续加大钢铁企业基础材料科技研发投入,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建立碳效对标体系,构建全产业链低碳模式;四是加强钢铁产品与钢铁上下游产业需求对接,加快推进高端产品批量化生产;五是持续推进开放合作交流,集聚全球智力资源。

埃德温·巴松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技术应用模式变革、社会人口结构明显变化、去全球化的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这四大确定的趋势会对未来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钢铁行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大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钢铁行业的应对策略也将直接决定钢材作为产品与材料的未来市场地位。他坚信,钢铁行业不仅能渡过这些难关,而且还会继续成长,发展得更好。

韩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深耕钢铁工程技术领域七十余载的企业,中冶京诚始终与行业同仁同频共振、携手前行。他指出,工程公司的角色已从传统的设计建造者转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集成者价值共创者。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中冶京诚愿以此次年会为新的起点,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聚力攻克卡脖子难题;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协同共建钢铁科技创新生态圈,共享发展机遇,共担转型责任,携手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谢建新在题为《新材料智能设计与数字化制造》的报告中介绍了新材料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以及智能化设计和数字化制造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材料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发展目标是数字化建模和衔接、网络化制造和协同、智能化决策和控制,其中数字化建模是关键瓶颈难题,包括制造工序内部复杂行为的数字化建模,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制造过程非定常和扰动的自动控制。

唐立新在题为《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的报告中针对制造系统复杂制约生产效率的瓶颈和生产过程黑盒影响产品质量的难题,介绍了研发团队在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的核心理论(DAO)、系统技术(H)、前沿科学(V)、质量管理(S)、生产管理(E)等方向开展的系统研究情况,为传统优势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能制造核心理论及前沿技术支撑。

葛红林在题为《钢铁与有色融合研发大有可为》的报告中分析研究了当前钢铁与有色融合发展的创新方向,包括制造流程的相嵌相融研发、物料的循环利用研发、材料之间的替代研发、科技成果的互动转化、智能化的互学共鉴,提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流程变革,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能源高效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刘键在题为《实施“AI+钢铁行动加速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报告中重点分享了河钢集团在智能化领域的实践和做法,对未来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强调需通过制定技术标准、重构融合人才体系、构建开放生态等措施,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钢铁工艺的双轮驱动,为行业以AI为核心引擎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邱银富在题为《深入实施一引领两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首钢集团通过一引领两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路径,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旨在为钢铁行业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院士,华北理工大学张福成院士,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中国宝武集团原董事长陈德荣,中信集团副总经理王国权,钢协副会长、中信特钢董事长钱刚,钢协副会长、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张少明,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陈洪飞,中矿资源集团副总经理纪超,中科院金属所所长刘岗,中国中冶副总裁肖鹏,山钢集团副总经理王向东,建龙集团副总裁阮小江,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监察专员余德旋,国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副主任赖一楠,宝钢股份副总经理吴军,河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傅培众,敬业集团副总经理张觉灵,湖南钢铁集团党委委员汪净,安丰钢铁集团董事长张玉春,镔鑫钢铁董事长林滔,九羊集团总经理许伯彰,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李波,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吕勇,辽宁科技大学校长胡军,北方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峰,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执行会长王文金,中国金属学会监事长韩国瑞、副监事长王维才,中国金属学会顾问赵沛、学会老领导王天义、李文秀等嘉宾出席会议。

会议同期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王新江宣读表彰决定。经单位推荐/专家提名、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领导工作委员会批准,丁敬国、王培、车德会、冯燕波、仲红刚、刘中秋、刘杰、刘征建、刘艳、孙建亮、李孔斋、李玉然、李权辉、李昭东、陈斌、邵健、赵海、徐海健、董凯、董晓明20位同志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

大会特别设置新书发布环节。《2024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报告》首先发布,由王新江介绍《报告》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该报告是中国科协2024年度学科发展研究系列重点项目成果之一,系统梳理了近五年冶金工程学科发展的核心成果,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

《绿色低碳钢铁概论——中国钢铁碳中和之路》随后发布。这部由陈德荣、张建良、李克江三位专家撰写、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系统梳理了中国钢铁工业在碳中和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了引领未来的创新构想。陈德荣在会上分享了创作背景与心路历程。据悉,冶金工业出版社将把这部书的签名版送至国家版本馆永久收藏,成为行业绿色征程的永恒见证。

本届年会会期两天,设立大会场、分会场、墙报、展览展示等内容。分会场包括采矿工程、选矿工程、炼焦化学、炼铁与原料、炼钢、连铸、废钢铁与电冶金、轧制与热处理、表面与涂镀、金属材料深加工、粉末冶金、金属材料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焊接技术、钢铁材料数字化、汽车用钢、特殊钢、低合金钢、耐蚀钢、高温合金、电工钢、非晶合金、冶金流程工程学、节能与低碳技术、冶金环保、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冶金自动化、冶金人工智能、冶金设备与工程技术、冶金物流、冶金安全、冶金地质、碳中和青年沙龙、碳市场等33个专题,共75个单元,发布700余篇精彩报告,另有60余篇论文以墙报形式展示。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