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在河北保定举行。此次会议包含两个主题:一是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以“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为主题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5》;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挂牌成立。
“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要努力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日方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2015年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中国已经从工业化中期逐步步入到工业化后期。但是也需要看到,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换关键时期,工业面对来自国际市场高端和低端的双重挤压。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多重约束下,中国工业经济从“十二五”初期的高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增速有所放缓。经济金融危机后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经济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转换的阵痛期的“三期叠加”矛盾突出,工业发展面临下行压力加大。“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要努力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蔡日方认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利用三地现有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等条件,加强产业规划的衔接和协同,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前提下,推动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在产业层面,需要推动现有产业的调整、转型和升级,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大产业转移和对接力度,促进区域内产业内分工协作,打通产业链条,打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且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在企业层面,需要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政策,打破省市区域间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各种要素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的目的在于,联合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促进三地智库资源联动,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推进形成京津冀社会科学创新共同体,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需要6个“更加重视”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国工业运行呈现出了新轨迹:工业增速逐步回落,工业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传统产业主要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来调整和优化结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两化深度融合和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有新进展。中国工业发展的新选择,应该是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探索创新需求侧调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发展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进入“十三五”时期,需要更加重视夯实工业迈向中高端的增长基础;更加重视化解产能过剩;更加重视推进创新引领,按照构建产业创新体系的要求,整合资源,攻克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四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经济发展;更加重视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更加重视构建绿色模式,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更加重视带动消费升级,改善消费品供给,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尽快填补产业分工中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空缺。
工业在未来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仍会增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已实现了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的质的飞跃,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阶段转换造成了经济增速趋缓,但经济结构高级化的特征日益明显,这表明,中国工业正在步入增速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中。工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但不会下降,相反,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仍会增强,这种作用将集中体现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张和围绕“做强工业”使命而展开的工业发展质量提升。“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功能、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都将发生深刻的转变。相应地,中国工业政策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新的战略部署,在政策作用对象、政策工具和政策作用机制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通过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产业政策内容和更加有效的产业政策执行机制,促进工业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